嘉年华上的国产威士忌:逐渐起势的“中国味”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逐渐清晰的国产威士忌版图

文 / 王跃霞

 

“这是黄酒桶陈的吗?闻上去蜂蜜的甜味很突出。”成都威士忌嘉年华展会上,一位手中攥了多个一次性品鉴杯的参展者正在与品牌方交流,“我一路尝了很多酒逛过来,你们这款有点特别,但是整体比较烈,桶陈时间还不长吧?”

 

每年一届的威士忌嘉年华是威士忌圈的大型聚会,除了坐镇的苏格兰、日本、美国等知名产国的老牌威士忌,酒友更期待亚太地区等新兴产国小众威士忌品牌的吸睛表现。今年成都威士忌嘉年华上,10个中国威士忌品牌集体亮相,“中国”威士忌的产国概念更加明确。

 

历经了国外烈酒巨头与国内名酒企的押注,曾经小圈层的国产威士忌从2019年始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风投赛道,升温四年后热度依旧持续不减,仍有青岛啤酒这样的国内巨头酒企试图在这个前景广阔的产业中分一杯羹。

 

玩家陆续入局、资本持续涌入,逐渐拥挤的国产威士忌赛道,会勾勒出怎样的国产威士忌版图?

 

逐渐清晰的国产威士忌版图

 

上述参展者品尝的酒,就是位于四川邛崃的崃州蒸馏厂生产的半干型黄酒桶陈烈酒。这家与RIO共属百润股份的威士忌酒厂,是国产威士忌赛道的抢跑选手之一。2016年在邛崃投产的崃州蒸馏厂,用了5年时间建成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酒厂。

 

酒厂建成后,崃州蒸馏厂在开源桶仪式上灌装了第一批黄酒桶威士忌,这是崃州蒸馏厂生产的第一款具有中国风味特色的烈酒,也是国内首个尝试将酒体放到中国古老酒种——黄酒桶中熟成的酒厂。

 

不过,由于桶陈时间还未达到国标威士忌规定的至少两年熟成期,崃州的桶陈黄酒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为“威士忌”,产品也尚未上市。除了崃州蒸馏厂之外,目前有几家其他国产威士忌酒厂的产品已经面世,例如福建大芹酒厂、山东烟台钰之锦酒厂与吉斯波尔蒸馏厂、台湾省金车噶玛兰酒厂、云南大理白猿无量酒厂。

 

福建大芹是国产威士忌的首批玩家,主要生产单一麦芽威士忌。2007年就已选址建厂,历时7年建成了一期蒸馏所。彼时,只有台湾的噶玛兰已经建成投产,国产威士忌的建厂热潮还未兴起,大芹因此被称为“中国大陆首家规模化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厂”。

 

事实上,在大芹一期建成投产的2014年到巨头下场的2019年期间,也有新玩家在陆续涌入国产威士忌赛道,如建厂时间在2015年的钰之锦、2017年的熊猫精酿安顺厂、2018年的河南京德酒业、福建柏寰威士忌和河北淇记蒸馏厂等,但由于其品牌声量不高,未掀起圈内波澜。

 

在此之后,国产威士忌赛道开始拥挤起来,国外烈酒巨头与中国酒企纷纷抢滩这片蓝海。比如业内熟知的江小白控股罗曼湖、保乐力加投资10亿在四川峨眉山建厂、帝亚吉欧投资5亿在云南洱源建厂,就在前不久,青岛啤酒五厂投资50亿元筹建的精酿啤酒生产基地,其中就包括生产威士忌业务。

 

上述酒厂基本构成了国产威士忌的现有版图。据统计,目前国内有43家威士忌酒厂,呈两带状型分布,东部沿海与西南部云贵川等地均匀分布,其中台湾、云南、福建在数量上略胜一筹。

 

43家酒厂的投建主体多为从事酒业的酒企、酒厂和资深爱好的个体经营者(如东威蒸馏所、高朗蒸馏厂),也有跨界入局者,如里斯战略定位咨询投资的云南大理胭脂马酒厂与主要从事煤、电、房地产的内蒙古蒙泰集团投建的蒙泰集团威士忌酒厂。

 

虽然威士忌赛道逐渐拥挤,每年注册的“威士忌制造”企业不断增多,但当下面世的国产威士忌产品体系还相对单薄。成都威士忌嘉年华上,国产威士忌首次实现了集中亮相,但仅大芹、吉斯波尔、噶玛兰等生产的产品流通于市场,另外一部分品牌展示的多数为未装瓶的酒体。

 

预计在2026年后,首批布局酒厂的特色威士忌产品将会悉数与市场见面。到那时,国产威士忌的产品表现如何,是业内最期待的事情。

 

时间是试金石

 

而另外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中国特色的威士忌风味。

 

威士忌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产品多样化的风味特征。国外老牌产区的威士忌经过长期摸索,已经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特性并逐渐将其标签化,例如以泥煤风味闻名的苏格兰威士忌艾雷岛产区,而日本威士忌重在抑制相对浓重的泥煤味,形成了口感轻柔、风格淡雅的产国调性。

 

国内已投产或正在规划建设的威士忌酒厂们,同样一直在尝试摸索不同的风味特性。崃州蒸馏厂的黄酒桶陈便是案例之一,也有酒厂在探索属于中国泥煤风味的威士忌,例如吉斯波尔酿酒公司就在尝试用小兴安岭的泥煤酿造国产泥煤风味的威士忌。

 

中国差异化的水质、气候与多样化的粮食作物为威士忌酒厂的风味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更多酒厂会基于当地独特的水质与气候进行生产,例如东威蒸馏所的麦芽皆来自于中国西北六棱大麦,世界烧威士忌酒厂谷物原料选择湖南农科院培育的兴湘粮糯工艺高粱,云南凌酝蒸馏所采用云南高原麦芽。

 

风味的形成并非能在短期内实现,这需要长期的品牌探索与市场检验。当前已上市的国产威士忌产品,虽无明显的风味特征,也有市场表现还不错的种子选手。

 

“早期出道”的噶玛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福建市场是其主要的销售阵地,如今每年能卖4000万左右的销售额。噶玛兰主产单一麦芽威士忌,重桶味,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波本独奏与雪莉独奏,后者曾在烈酒大赛TWSC2023中获得的最佳单一麦芽威士忌&亚洲最佳威士忌。

 

同样在福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大芹,其代表性产品金牌与蓝牌单一麦芽威士忌,在WWA竞赛中获得银牌。经典款特有的乌梅甘甜与木质香气,也使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其年销量一半以上都出自福建省,在当地的国产威士忌圈内有一定认知度,甚至某电商平台的山寨品牌也曾仿造大芹的瓶身与包装。

 

除了上述中国威士忌酒厂,还有一些表现出色的小众品牌也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例如一位酒友推荐的AoWuG,在网上基本搜不到该品牌信息,但据该酒友表示,多个专业评委品鉴过后都给了高分,普款“很能打”。

 

AoWuG并非个例,当下阶段的国产威士忌,品牌众多且分散,风味特色各异,必然会产生几匹被看好的黑马,但由于规模化与集中化程度不高,是否能跑出圈还未可知。正是分散且小众的中威品牌,构成了资本押注下规模化中国威士忌酒厂的另一面,或许它们在未来,能为国产威士忌提供更多风味上的可能。

 

而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同样是国产威士忌当下拓展的重点。每届威士忌嘉年华的品牌露出、与部分餐厅合作提供品鉴产品、推出酒厂游活动、线下开酒吧……《百瓶威士忌2022年度行业报告》刻画了中国威士忌消费者的用户画像:90后、00后占比达63.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75%,单瓶消费金额在300-800元的用户占比45.84%。

 

国产威士忌品牌正是基于消费者年轻化、高学历、高消费的圈层特性,尝试打造多维度的C端体验方式,实现在威士忌品类中的逐步渗透,希望能够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来推动产品优化。

 

相对成熟的国产威士忌正在开始起量。产销逐步步入正轨的噶玛兰与大芹,两家酒厂的年产能均在1000万升以上,足以堪比国外大厂。崃州蒸馏厂、高朗、保乐力加投建的峨眉山等新星酒厂,规划产能在200-500万升之间。

 

中国酒业协会在《2022-2023中国威士忌产业调研报告》中提到,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建设完成后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5万千升。2022年,国产威士忌产量为2200万升,正在追赶同期3282万升的进口量,若规划中项目可以如期落地生产,接下来国产威士忌产量覆盖国内需求量将是时间问题。

 

诚然,国产威士忌因起步晚、基因不足、人才不备等现实因素,暂时无法比肩动辄上百年历史的进口威士忌产国与品牌。威士忌是一个长生命周期产业,这注定了该产业的重金投入与长线收杆的特性。设备、工艺、产品力、市场基础的搭建与锻造亦是如此,比起资金、技术、人才,国产威士忌酒厂更需要的是时间。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