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传承看仰韶:将史前酿酒记忆留存于时代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打造文化IP,将酒曲推向活化记忆

文 | Mia

 

豫西古城渑池,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受绵延数十里的原生态丘陵山地环境的微生物滋养,孕育出独特的种植与酿造环境,沉淀了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的土壤。

 

渑池产区典型的“中原性格”,包容着浓香、清香、酱香、芝麻香多种风格的长期存在。2008年,仰韶酒业集团公布历时4年研究的香型研发成果,将由多重曲香工艺按照比例融合的“陶融香”推向世人面前,为豫酒风格找到具象化表达。

 

华夏文明起源地

与绕不开的酒曲故事

 

七千年前,生活在黄土地带和黄土冲击地带的原始农耕部落,已经在基本的农业技能掌握中实现了食物的自足,无需成日为饥饿担忧的他们,开始探索更多生活的意义。

 

或许是一次偶然间的发酵谷物香气吸引,亦或是多次尝试后的惊喜发现,酒就在这时闯入了人类社会,比现代人预想的要早太多。先民将优质的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进行研磨,与山泉水混合,封存于小口尖底的陶制器具中,以饮用、以祭祀、以形造字“酉”。酒的出现自带仪式感,为人类种群带来庆祝的理由。

 

以智慧和勤劳创造的生活方式,是史前文明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探索,点燃了华夏的火种,在生生不息中流转、演变、赓续,化为生长的土壤,润泽万物生长,也为后世的探寻存留线索。

 

“真相”与“发掘”一词注定搭配。许多年间,面对仰韶村大量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业界争议纷纷,因小口,尖底,鼓腹,腹身两侧有两耳,被主流观点推测为“汲水”用;直到2021年第四次考古,仰韶中、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的残留,七千年前先民用曲发酵的故事,才被拼凑在世人面前。

 

 

仰韶文化的相关发现证实了小口尖底瓶为储酒器。巧合的是,在2008年设计高端产品系列仰韶彩陶坊时,为了打造产品辨识度,仰韶酒业集团选用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和鱼纹葫芦瓶型为外观设计灵感。用仰韶文化丰富产品文化内涵的创举,让仰韶酒化身仰韶文化大使,与先民打破时空边界碰了杯。

 

形之外,仰韶彩陶坊的精妙之处,更在于曲之用。在多香融合工艺研究的基础上,仰韶酒业集团专家组创新性地构建了以九种粮谷为原料,大曲、小曲、强化麸曲为糖化发酵剂,利用陶泥发酵,形成了多香融合酿造工艺,中国酒业协会对其鉴定是:首次突出白酒融合度概念,建立了陶融型白酒融合度质量等级标准。

 

生酒香,塑酒格,妙在一曲,九粮、三曲、四陶酿造技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酿出兼具陶香、陶浓、陶清、陶芝的陶融香风格的美酒,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第十三种香型。对酒的善用仿佛印刻在仰韶人的基因中,多种粮食混合有着单粮酒所没有的优势,口感较后者更丰富细腻。

 

酒要好,先要保证粮食质量的上乘,黄河流域的耕作环境优势,让“酿酒”技术在该区域内率先发育更加有迹可循,如今,经过代代筛选的种子颗粒更加饱满,中原大地进入新一轮的播种周期,在“中国酒曲”的发源地,“曲”的故事仍在被还原和续写。

 

 

打造文化IP

将酒曲推向活化记忆

 

中国酒曲始于仰韶,酒曲故事扬于仰韶。仰韶酒业集团以中国酒曲的探源为主线,打造了一系列活动:在河南仙门山白酒洞藏基地为酒曲发源寻根,成立“中国酒曲研究院”为酒曲之途作论,在端午制曲祭典环节为酒曲文化致敬,以文化IP的形式发扬酒曲文化精髓。

 

中国酒曲在渑池生长了几千年,塑造了豫酒的个性与风骨,构成了璀璨厚重的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这成为仰韶酒业集团打造“中国酒曲,始于仰韶”文化IP的主要依据,也是仰韶酒业集团成为推动中国酒曲研究主力角色的重要支撑。

 

对仰韶酒业集团乃至整个豫酒产业来讲,仰韶文化的传承,积淀了白酒文化的精髓,酒曲的探源和利用,也推动着中国酒曲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在独特的“陶融香”酿造体系之后,将中国酒曲文化进一步发扬,用“曲”丰富中国白酒品质表达体系,将“曲”的记忆活化,成为了仰韶酒业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的一件大事。

 

 

2022年的首届中国酒曲大会和2023年中国酒曲研究院的揭牌落户,将七千年仰韶酒文化推向新的时代,用科技解码品质,成为中国酒业发展过程中新的思路和方案。

 

在品质的探索中前行,仰韶酒业集团步履不停。6月6日,第三届“中国酒曲文化与科技大会”将在河南渑池盛大召开,延续“弘文化、传技艺、强品质”的主题,业内专家学者将齐聚河南仙门山,再探酒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酒业未来发展擘画新蓝图。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