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新疆美酒的数据驱动与产业升级下的全球化路径

糖酒快讯 + 关注 2025.07.28

文 | 吴勇  酒业公益品牌酉贤创始人、黄河文明与酒文化渊源探索发起人、酒业观察家和培训专家

 

 

近日,新疆酿酒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在吐鲁番楼兰酒庄圆满举行,区市县相关领导、协会理事、会员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新疆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莹做了2025年工作报告,以期专业、准确和详实的数据解读,让大家对新疆酒业的发展有了新认识。吴勇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时代酒类区域品牌的破局之道》专题报告,这也是他连续四年四次就新疆酒业发展这个主题和新疆酒业同仁们的深度交流。

 

 

近年来,新疆酒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渐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以下是通过王莹理事长近几年的理事会工作报告的工内容的汇总提炼,从多个维度系统梳理新疆酒业的进步与成果,并结合数据、案例及行业观点提出建议。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产量与产值增长

 

白酒领域:新疆白酒产量从2018年的约7.8万千升增长至2024年的18.96万千升,增长了143.08%。伊力特、伊犁、古城第一窖等龙头企业贡献了超过60%的产值。在筑牢品质、产能和文化之基的同时,深挖健康因子,做好明天市场。

 

啤酒领域:新疆啤酒产业集中度达到92.3%,工坊啤酒开始出现主流品牌的连锁运行业态。高端化进程加速,产品极致化表达更为突出。

 

葡萄酒领域:新疆葡萄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2022年数据),天山北麓、焉耆盆地两大产区年产量达10万吨,产值超50亿元。中信尼雅、天塞、楼兰、丝路酒业等企业通过精品化路线,在全国市场均有优秀表现。

 

果酒与特色酒:依托哈密瓜、石榴等特色水果资源,新疆果酒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部分企业年增长率超30%。

 

2.政策与资本驱动

 

新疆政府将酒业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21-2025年累计投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超20亿元。

 

2024年,新疆酒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10亿元,包括京东、中粮等企业对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智能化酒厂的投资。

 

突围破圈的关键战役

 

1. 数据驱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精准决策与运营优化,新疆酒企通过采集销售、消费者、市场等数据,分析产品结构、消费者偏好及竞争态势,优化生产与营销策略。如伊力特通过数据分析聚焦高端产品“伊力王”,推动其疆外销售大幅增长,并借助“一带一路”精细化运营提升渠道效率。

 

渠道升级与市场拓展,一方面酒企纷纷涉足“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聚焦数字驱动营销,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场景需求,精准投放广告,增强品牌渗透力。

 

智能生产效率提升,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酿造智能化。

 

2.全产业链助力品牌价值提升

 

国际认可,新疆葡萄酒在2023年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斩获12枚金奖,天塞酒庄T95赤霞珠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十大葡萄酒”。

 

区域品牌集群,以“新疆葡萄酒”地理标志为核心,形成尼雅、天塞、楼兰、丝路等子品牌矩阵。2022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20亿元,较2018年增长3倍。

 

新锐品牌崛起,慕萨莱思等新兴品牌通过“非遗工艺酒”差异化定位快速打开市场。

 

3.大单品战略打造全国爆款

 

全国化布局,伊力特白酒在华东、华南市场销量年均增长25%,线上渠道占比从2019年的8%提升至2023年的30%。

 

跨境电商与出口,2023年新疆葡萄酒出口额达2.3亿元,主要销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欧盟国家,同比增长45%。

 

如乌苏啤酒通过硬核人设,酒精度高、容量大+社交媒体话题导致“夺命大乌苏”实现破圈,2021年省外市场占比突破60%。

 

新疆机会,首先是白酒,独特的酿造环境、水、粮食、气候等优势,将造就新疆白酒与中亚乃至东欧消费习惯的融合。

 

其次是葡萄酒,目前中国市场红与干白的比例是9:1,而新疆干白的优势又非常明显,做好这个品类,异军突起。以欧盟为代表的葡萄酒蒸馏趋势,不能代表国内的葡萄酒未来,换言之,国产葡萄酒的“白兰地化”并非上策。

 

4. “文旅+酒业”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依托“丝绸之路”文旅IP,吐鲁番、昌吉等地建成20余家酒庄旅游综合体,2022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酒类销售额增长18%。

 

2022年新疆接待游客2.3亿人次,虽酒类旅游收入不足10亿元。但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几个核心产区的文旅线路逐渐清晰且为疆外游客熟知。

 

随后将进一步开发“醉美新疆”酒旅线路,串联吐鲁番葡萄沟、环博斯腾湖美酒带、伊犁河谷白+红美酒节、天山北麓举办“天山葡萄酒节”直接对标波尔多Vinexpo,吸引全球采购商。

 

5. “政策杠杆”借势突围

 

酱酒的优势就是毗邻中亚、南亚,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酱酒近些年在开拓中亚、中东市场等取得耀眼成绩。未来新疆酿酒工业协会将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开启“新疆酿酒产业集群”国家级试点的长期工程,争取财政补贴,助力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

 

一是技术研发投入,近些年新疆酒企研发投入占比达3.5%,已逐渐高于2.1%全国平均水平。伊力特、伊犁、中信尼雅、天塞等联合内地知名学府和科研院校成立实验室等科研力量,申请专利三十多项。同时在微生物发酵技术突破,利用新疆本土酵母菌株的独特优势,开发出魅力独具的酱香白酒,酒体酯类物质含量大幅提升。

 

二是品质认证与标准制定,天山北麓产区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中国葡萄酒气候产区认证”的区域。新疆酿酒工业协会主导制定了《陈年白酒鉴定规范》《冰葡萄酒酿造工艺标准》等5项行业标准。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公益实践,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等领域,疆酒持续努力。 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仅葡萄酒产业带动南疆10万农户增收,户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节水率达40%,减少大量地下水开采,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挑战与建议

 

当下疆酒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品牌溢价不足,新疆葡萄酒均价仅为法国波尔多的1/3,尽管这也是国产葡萄酒的普遍现象,但作为葡萄酒优势产区,新疆本土品牌认知度待提升。此其一;

 

其二,产业链协同弱,种植、酿造、营销环节衔接不足,尤其是在内地酒类流通商业体系的构建上,还处于探索期,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另外,物流成本占售价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准,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疆特色美酒畅销内地。

 

结合当下国内酒类发展态势,对新疆酒业的发展有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品牌国际化,设立新疆葡萄酒海外推广中心,对标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参与国际酒展并申请更多地理标志认证;

 

二是深化产业链整合,建设乌鲁木齐、昌吉两大酒业产业园,吸引设计、印刷、包材、物流配套企业入驻,降低综合成本,辐射东亚甚至中东、东欧诸国。

 

三是科技与文化赋能,开发数字酒庄区块链溯源系统,挖掘西域酒文化,推出“丝路酒道”文旅线路。

 

四是政策加码,建议政府提供出口退税补贴,提高至12%以上,并设立酒业绿色发展基金。只要想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国外的酒类企业,以及国外想通过新疆进入中国的美酒,都是合作对象,真正意义上让乌鲁木齐成为欧亚酒类的交易的集散中心。

 

预计通过5年培育,新疆葡萄酒全国市场份额可从当前3%提升至10%,诞生2-3个50亿级酒业集团。同时也将会诞生几家出口导向的酒类流通企业,在一带一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时代下的新消费环境注重文化、科技、场景三核驱动,新疆酒企在边疆欠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三个重心的齐头并进,成效斐然。未来将通过高端化重塑品牌价值、数智化重构产业生态、文旅化重建消费场景,最终实现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品牌的跃迁。

 

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疆酒业凭借资源禀赋与创新实践,正从量增转向质变。并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打造世界级酒业集群。新疆酒业的进步,既是产业的崛起,亦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