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邓波 波波圈主理人
前段时间,糖酒快讯发了一条辛巴赫暂停招商的文章。第二天晚上就有朋友问我怎么看?
我几乎是直线反应:“如果有机会,辛巴赫你就无脑扑!”
这不是开玩笑,好容易发现这么个机会,你还犹豫啥?
三十年前,如果你在湖北,那么劲酒就是这样的机会;二十五年前,如果你有省级市场的运营野心,那么五粮春就是这样的机会;二十年前如果你在陕西,那么西凤六年十五年,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在东北或者华北,那么老村长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在湖北,那么白云边就是这样的机会;十年前,如果你在大北京之外的华北,那牛栏山二锅头就是这样的机会。
我一直在讲,好的产品很多,但是有了好产品,还需要匹配好的营销体系,匹配了好的营销体系,还得有好的利益分享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生意发展。一桩能够持续发展生意,才能称得上一个机会。
当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款产品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呼呼地做起来,风头十足,但这款产品很快就偃旗息鼓,两三年时间哗哗地就滑下去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我们这个行业,能人很多,他们能够研发出很多概念、品质、风味都非常优秀的产品,也能够给产品配套高效的营销体系,但是,在利益分享体系上,却很难看到好的构建。原因我们不谈,但这导致我们行业里机会稀缺。
看看近几年的一些现象吧,比如都知道渠道库存高企,年年都在喊核心问题是消解库存,但行动上呢,厂家每年的销售计划还是要刚性增长的,每年开门红还是要准时准点搞,全年百分之三四十的资金一把收了,能够控制一下发货的节奏,经销商就很满足了,大小自媒体还要念个好,说这些厂家有担当。再比如今年的618,网上售价比经销商打款价还低,往年厂家还要做做动作发点言表示抗议,今年则完全不吭气儿了。再比如说,很多厂里还要搞些小动作,五码合一也好,自建团购也好,扫码红包、名酒进名企等等,跳过经销商,把原先渠道挣的那点搬运费,也一步步划拉到自己口袋里。
以上这些企业,他们的产品都不赖。作为一名酒商,怎么去判断一款产品它带来的是不是机会呢?我建议是不听只看。为啥不听?因为听也没有用,都捡好听的说,真假莫辨,听他做啥?那么看什么?看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如果他们关键时刻作出的选择是指向长期发展的,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个机会。
辛巴赫是怎么干的呢?糖酒快讯报道之后,陆续还有几家也写了辛巴赫的文章,中间大词儿很多大,什么赋能啊、长期主义啊、共同发展、传家的生意啊等等。这些理念都很好,很新,很重要。但我从酒商角度来看,最关键信息是,今年以来辛巴赫已经主动“叫停”了三次,两次停货,这次是暂停招商。这件事情当然暴露了辛巴赫在产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在现在啤酒产能过剩环境下,他们应该有很多方法可以不停货解决这个问题的,但他们选择了停货。我认为,这个关键选择能说明问题。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大概是2012年,我去拜访白云边的总经理梅林,他当时讲了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现在行业势头很好,我们连续多年大幅度增长,大家增长目标订得一个比一个高。而我在想,我们未来几年能不能少增长,甚至不增长?梅总不仅是这么想的,他还是这么做的。他当年这个选择,曾经让很多人不解,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白云边就是机会!
在我们这个行业,产品太多,机会太少。且行且珍惜吧!
关注波波圈,让生意好做点。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