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甘雅婷
千岛湖的山水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关于风味、产业与消费的实验。
9月19日,2025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在千岛湖阿尔法城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行业盛会,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汇聚了30余个威士忌品牌、100多款产品,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参展商、酒业人士和威士忌爱好者。
舞台区的花式调酒、美食市集的特色菜肴与威士忌相得益彰。总额48万元的各类消费补贴券,更让这场威士忌嘉年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季”。
体验升级
从行业交流到消费培育
“本届活动重点转向To C端的消费季,区别于上届偏重B端的专业性国际交流大会。”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元月点明了本届嘉年华的不同之处。这一转变,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威士忌产业的市场任务:从搭建生产体系,转向培育消费土壤。
威士忌在中国长期属于小众消费圈层,其发展始终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一个由白酒、黄酒等传统酒类主导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赢得消费者。“年轻消费者更关注‘好喝’与‘好玩’,重视情绪价值而非品牌标签。”淳安县千岛湖酒业协会秘书长、杭州千岛湖威士忌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酿酒师丁琦的观察,指出了破局之处——传统的、基于产地神话和品牌历史的“文化灌输”效果式微,而基于切身感受的“体验培育”正成为关键。
这一点在威士忌嘉年华活动现场得到验证。在CWSA威士忌指南品鉴会上,资深威士忌专家、威士忌学院院长谭观荣一边引领品鉴,一边指出:“中国威士忌产业正在快速成长,本土酒厂的探索与国际风格的融合,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他的身旁,许多初次接触威士忌的年轻人,正专注地学着从观察色泽到嗅闻香气的专业步骤,并认真记录风味感受。这种低门槛、高互动的专业引导,也拆解了威士忌的品饮壁垒。
谭观荣透露,目前全国饮用单一麦芽威士忌的核心人群估计不足300万。面对这一现实,本届嘉年华的意义正在于打造了一个开放的“体验场”。无论是花式调酒表演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是美食市集提供的味觉搭配乐趣,抑或是消费券带来的尝鲜动力,其核心逻辑都是将抽象的“威士忌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玩味的切身体验。
这也正回应了多位嘉宾强调的“消费者培育没有捷径”。本届嘉年华的尝试,不追求立竿见影的销量转化,而是通过一次次沉浸式体验,在更广阔的潜在人群中播下兴趣的种子。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长期主义——当品尝威士忌成为一种低门槛、愉悦的生活方式选择,中国威士忌市场的基石才真正得以夯实。
探秘酒厂
亲历关于风土的极致风味实验
嘉年华第二天,“千岛湖酒厂探秘之旅”揭开了本土威士忌酿造的神秘面纱。三家酒厂——淳岸威士忌、千岛湖威士忌酒业和千岛金久酒业,三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将千岛湖的“风土”转化为瓶中独特的“风味”?
淳岸威士忌极富艺术气息。作为英国奥歌诗丹迪集团在华重要布局,这家投资约7亿元的酒厂选择了苏格兰老牌制造商Forsyths的设备,却创造性地利用山中矿洞进行“洞藏”熟成。
与之形成对照的千岛湖威士忌酒业,则展现了数据驱动下的工艺精准控制。在糖化、发酵阶段引入的精准控温技术,旨在确保酵母这一“风味引擎”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工作,从而产生稳定且理想的酯类、醇类等风味前驱物质。
“威士忌风味并非单一由橡木桶决定,而是每个工艺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丁琦介绍道,“千岛湖得天独厚的水质、湿度、温差、森林覆盖率四大要素,为威士忌风味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培养基’。77%森林覆盖率孕育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参与发酵过程;巨大的湖泊水体效应调节的昼夜温差,影响着桶内酒液的呼吸节奏;而富含矿物质的软水,则贯穿从糖化到装瓶的每一个环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变量体系。”
可以说,三家酒厂正是在这个统一的“风土实验室”里,操作着各自的技术变量,以期得到不同的风味结果。
千岛金久酒业的差异化路径尤为引人注目。由旧火柴厂改造而来的厂区内,厂房建筑与崭新的蒸馏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作为目前产区内唯一以调和威士忌为主打,并已生产金酒产品的酒厂,其双线并行的策略展现了本土酒厂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
这次探秘揭示了中国威士忌产业正从学习模仿,转向以科学精神和本地智慧为指导,进行系统性的风味创造。每一家酒厂都是一个实验单元,它们共同验证着千岛湖风土的无限可能,并努力交出独具辨识度的“千岛湖答案”。
千岛湖或成中国威士忌的长期主义样本
与苏格兰数百年的积淀或日本数十年的精细化探索相比,千岛湖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它的真正课题,是在理想蓝图与产业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一方水土酿一方美酒”的论断,为产区确立了风土立身的根本。淳安县投资促进局局长汪辉所提及的42亿元投资与全产业链布局,则勾勒出基础设施的建设骨架。
然而,行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威士忌的核心是“时间”。千岛湖的气候、水质与生态究竟能孕育出何种风味,仍需漫长的桶陈来验证。
在市场层面,谭观荣院长指出的“两小时高铁圈”区位优势,是千岛湖贴近消费市场的天然禀赋,也为“酒旅融合”的新型业态提供了土壤。
但机遇背后是更现实的挑战:如何将游客的短期打卡转化为对产品本身的长期认同?初期的体验热度能否沉淀为品牌忠诚?这要求产区必须在发展初期就同步夯实品质根基与体验深度。
面对不确定性,千岛湖建设中的酒厂已展现出务实的探索姿态。无论是淳岸的洞藏实验、千岛湖威士忌酒业的精准控温,还是千岛金久的金酒并行策略,都是在以不同路径回应“千岛湖风味何以成立”的命题。丁琦所强调的“本地化生产闭环”与“千岛湖产证”体系,就是在产业萌芽期致力于建立标准与溯源体系,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真正用心做酒的企业的一种保护。
随着探访的深入,我们发现五家威士忌酒厂在此布局,未来将形成年产2万余吨的产能。
因此,千岛湖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耐心与本土表达的实践。正如谭观荣所展望的——未来十年才是关键成长期。
产区的真正成功,不取决于投产初期的声量,而在于能否以长期主义的定力,等待时光赋予风土以风味,并将江南的烟雨意象,转化为世界威士忌版图中一个独特而可信的东方味道。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