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际遇就像“弱水三千”,若能做到“只取一瓢饮”的境界往往离不开舍与得的智慧。
凝聚毕生的时间、精力和智力,对一件事不停锻造打磨做到极致,远胜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正如我国首席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舍纷繁而求索,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样的专注令人心生敬佩。
《舍得智慧讲堂》大咖智慧温铁军——“我不是挑战者,我就是个实验员。”
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专注,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于温铁军而言,三农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
从80年代加入农村政策研究室开始,温铁军的专注就从未停过。当时面临着世界银行进入中国要改造中国的体系,他所在的小组为了应对制度转轨的贷款要求,在实验区进行了检测和评估。多年与数据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深知实践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后来,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学院学习的经历,以及在世界银行的经历,让他更确信“实践”的意义。
“要解构现代化,而不是反现代化”是温铁军一直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没有一个成熟的范本可以直接借鉴。西方的理论大多基于他们的社会制度,所以照搬照抄绝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解构现代化是一个去激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实践,修炼内功,未雨绸缪。
2008年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大多难以幸免,在温铁军看来他们应对金融危机表现疲软的关键原因在于“城市化率过高”。而中国却靠着农村基本建设缓解了2500万农民失业问题,这些经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即使总有媒体为温铁军贴上“反现代化”的标签,他也总是笑对争议。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只是学术研究中的纷杂,只有舍纷杂,专注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舍得智慧讲堂
温铁军对学术的专注,令人心生敬佩。
而谈到新时代的农村建设问题,温铁军始终专注于一个字——善。
总有人选择在泥沙俱下的大潮中打造“诺亚方舟”,比如张謇(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村落主义为宗旨,返乡南通发展农业,形成规模垦殖,带动农民成立农会,让农民有了自己的收益,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建起了地方上的基础设施。然而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穷人,甚至负债累累,却用善心让南通成为一个在地化产业体系完整的地方。
后来重庆北碚的卢作孚、一方村治的梁漱溟,再到后来的晏阳初,这些社会企业家始终在乡村复兴的道路上专注前行,用善心成就乡村建设的成果。
温铁军对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也有自己的看法,根据各自的能力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农民的需求去帮助他们。不需要统管,每个人都可以是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发动城乡群众一起推进城乡融合,只有把建设者的善和农民要保护自己家人的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赢家。
新时代的农村建设要“尽可能把人们的善激发出来”,“找回我们曾经的乡土中国”。而他也一直专注地实践着,即使过程中有质疑有批评,笑眯眯地应对一切,踏踏实实地去做。这份舍纷繁而求索的专注,令人感念。
当我们看清世间纷扰,懂得取舍之道,践行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最有益的事,才能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中留下最为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