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名与利,自古就有着决然对立的看法。
孔子曾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表达了对于“名利”的重视;而“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不以功名为念”又是几乎家喻户晓的古训。
一个时代的名利观,既是物质基础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呈现。在当下这个不断讨论着“消费升级降级”、“打造个人品牌”的快餐时代,我们如何身处名利洪流,做到独善其身?
《舍得智慧讲堂》音频节目,名嘴曹启泰将与您共同探讨“钱财”“名望”背后的舍得之道。
主打低价的电商APP迅速崛起,网购时时留意打折商品,叫外卖仔细计算满减优惠,民宿成了旅行首选驻地——明明工资每年都长,我们却仿佛成了“隐形贫困人口”,陷入了“消费降级”的泥沼。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多花钱”就是消费升级,反之就是“消费降级”吗?并非如此。
一件商品,标价1万元:有人认为值得买,因为品质好、性价比高;有人认为不值得买,因为用不了多久就会厌烦;也有人认为很值得买,因为正好可以送给70大寿的父亲。
去品牌化,追求高性价比;去形式化,注重便利性与功能性;去功利化,重视消费背后的情感属性——这些因人而异的消费观,恰恰是理性消费的表现。
其实,“消费既无升级也无降级”,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对于“衣食住行”选择的并非“消费升级/降级”概念,而是对生活本身的认知罢了。
现在有个流行词,“吃土”。不论此人月薪如何,都会觉得自己赚得不够,每日“吃土”。但“钱少”真的是生活常态吗?
如果去往真正的贫困地区,你会发现彼地居民并未因“钱少”而沮丧,每日的粗茶淡饭、干净的换洗衣物、一部百元手机,这些便能为生活带来满足感。
钱财的多与少,拥有物质的高级与普通,都只是数字,我们最终还要回归生活本身,从中寻求幸福感。经济学对于幸福的定义为“幸福=所得÷欲望”,当所得钱财稳定时,舍弃膨胀的欲望,便会获得更多幸福。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自媒体平台让草根成名更加简单。不过,“成名”或许容易,打造“个人品牌”却不易。
古往今来,成功打造“个人品牌”的人,经历往往相似——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出生时家族已趋没落。仅从“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便可一窥孟子幼年生活的艰辛;苹果创始人、智能手机创造者乔布斯,刚刚出生便被无情遗弃,而后收养他的养父母亦是寻常人家,对他开启创业也无助益。
不难看出,高贵出身与优渥财富并非必要条件。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各类渠道平台表达独到观点与才能,并且持续运营、积累个人价值,这些才是打造“个人品牌”的不二之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在塑造有价值的“个人品牌”前,可以先反观自己。或美、或丑、或聪明、或笨拙,其实我们生下来便已踏上既定跑道。
但在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米养百样人,于既定路线亦可持续加速取得斐然成绩——入职第一天起的穿衣打扮,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团队合作时的工作能力,这些后天设定的元素,也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契机。
舍弃对既有人生的纠结心,便更能放胆前行,在这条“名路”上,不断前行走出“个人品牌”。
不论你是否执着于“钱财”与“名望”,都不妨试着看清这背后的取舍之道。舍得智慧,即在于舍下后的机缘,更在于得到时的善果,一舍一得间,人生境界圆融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