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9成消费者愿意食“辣”
中国辣椒总产量占世界辣椒总产量的48%,加上6亿的吃辣人口数量,缔造了国内千亿级辣消费产业规模。
不只是国内,全球调味品供应商Kalsec在2019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全球辛辣食品发展趋势和应用进行了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在用餐时会选择辛辣口味,与2017年的数据(43%)相比,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同时有62%的消费者认为咸味食品带点辛辣味口感会更好,突显了辛辣食品带来的机遇。
数据显示,接近90%的消费者愿意尝试辣味主菜、调味品和零食。除了传统的类别,辣味在其他看起来似乎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食品类别中也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
总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辣”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在众多口味中成为消费者首选。
“辣”已成复合调味料最优赛道
辣口味的全球流行,这对于以辣为主口味的品类是一个机会。调味品行业2019年收入4205亿元,其中复合调味料收入占比18.09%,为最大子行业。复合调味料对厨房专业要求逐渐降低,简化了烹饪过程,迎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是调味品行业的发展方向。
其中,与“辣”紧密相关的火锅底料和川味调料成最优赛道。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赛道最宽、渗透率提升空间最大、行业格局分散。
火锅底料
火锅底料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3年116亿元增长至2019年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预计2020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随着火锅底料市场规模的扩增,产业日趋成熟,各大企业也开始绞尽脑汁来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了多种不同辣味的产品,如冬阴功、咖喱、韩式酸辣等等,火锅底料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
而其中全型料卖“疯”了。所谓全型料,就是与过去的粉料状不同,增添了整辣椒、草果、香叶等干杂在其中。
并且同过去的包装大不相同,全型料采用更直接的透明包装为主,让消费者感受到来自真实食材的诱惑,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中式复合调味料
由于中式餐饮菜系林立,每个菜系对应多种品类复合调味料,导致中式复合调味料品类繁多、集中度低。但目前川菜发展相对较成熟,在中式餐饮中,川菜份额占比12.4%,成为全国性的菜系,从而带动了川调行业。
目前中式复合调味料中规模较大的多为川调品牌,中式复合调味料行业2019年CR3为7.89%,行业第一名天味食品即为川调代表。而对于川调品牌来说,多种多样的“辣”味产品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一方面,香辣、麻辣、甜辣、酸辣等丰富的口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于味道的需求;另一方面,如麻婆豆腐、小龙虾、钵钵鸡等调料最大程度的还原了特色美食的口味,也降低了对于厨艺的要求,成为消费者钟爱的选择。
“辣”已成零食界翘楚
2019年国内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达5539亿元,随着市场渗透率提高,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6%以上。而乐事发布的2020零食口味预测,酸味、辣味为最有潜力风味。
消费者释放的“无辣不欢”口味信号,得到了各方零食品牌的纷纷响应。品牌们纷纷瞄准辣味市场,将传统的零食口味改良,推出了全新的辣系列。
从品类来看,辣口味的覆盖从肉干卤味、豆干蔬菜干、饼干膨化、坚果炒货到海味即食等,其中肉干卤味占据的份额最大。
辣味中除了较为主流的香辣和麻辣之外,还衍生出泡椒味、甜辣味、山椒、酸辣等不同风味以及微辣、中辣、特辣等不同级别的辣味零食。
全球辣味汇聚成都共谋发展
“辣”势力正在风靡全球,为助推食品产业复兴,推动辣味产业的发展。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立足成都举办“首届中国辣味产业大会”,邀请全球辣味产业原料商、供应商商、 品牌商等相聚一堂,以辣+万物,包容与独特,共同探讨辣味产业的现状与未来,风味的传承与创新。
届时至少会有近千家媒体全程报道,上千家渠道商、200余家展商、10000余名专业观众和千万直播观众一起倾听20余位行业大咖精彩演讲。联合数据机构、科研机构,针对辣味产业的溯源、风味创新、数据表现、趋势、发展等多维度发布《2020辣味产业分析报告》。而大会现场更会邀约行业大咖及专家以“触发味蕾”、“营销视觉创新”全方位解读辣味产业发展之路。
此次辣味产业大会也将秉持为企业、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服务的理念,将联合众多品牌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搭建广阔的产业服务平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辣味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指引辣味产业健康发展。欢迎辣味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前来切磋交流,共谋发展。
来源:第一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