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在市场“新大陆”非洲,藏着多少“Baijiu”机遇

糖酒快讯2022.12.16

导读:解构中国白酒的非洲市场

文 / 吴明辉

 

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之路作为酒企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动态。但基于市场销售和品类输出上的拓展,除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品牌外,一直难以取得突破。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白酒2021年出口到80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量1.602万千升,较2020年同比增长12.43%;出口额36.44亿元,比2020年同比增长13.73%。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白酒主要出口到了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缅甸、澳大利亚、柬埔寨等深受中国地域文化影响或拥有大量华人华侨的地方,这也再次印证了华人华侨是中国白酒海外消费和推广的中坚力量的行业共识。

 

但在近期的调研中发现,与中国双边贸易额高达2543亿美元,有百万华人华侨在这片土地大搞建设的非洲市场,中国白酒出口额却远不及不足30万华人华侨的韩国。并且中国白酒在非洲的主要市场,也与华人华侨主要聚居地存在明显出入。

 

带着这样的疑问,糖酒快讯通过采访了解进一步揭开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对非洲能否成为“白酒新大陆”进行探究。

 

解构中国白酒的非洲市场

 

近年来,中非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颇具潜力的非洲市场。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非双边贸易总额达254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日益频繁的中非贸易往来,使得在非华人华侨规模进一步增长,如今规模已达百万之众。但令人不解的是,华人华侨规模与日本相当的非洲,至今却仍躺在中国白酒出口国家和地区的“other”之列,看似颇具潜力的非洲市场需要重新被认知。

 

在全球范围来看,华人华侨是中国白酒海外消费和推广的中坚力量。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中国白酒2021年主要出口到了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是中国白酒出口国外的5大主要市场。

 

以上国家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拥有规模庞大的华人华侨,而且在历史上也曾吸纳过大量华人华侨前往学习、工作与生活,他们带去了家乡的生活习惯与中国文化,通过生活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为中国白酒在这些国家培育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但在调研中发现,非洲市场与全球市场存在明显差异。在非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相对更强的北非地区和南非,以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劳动派遣工较为密集的东非三大地区。

但事实上,中国白酒在非洲的主要消费市场分布在西非地区、南非地区以及东非部分地区,在中非地区、北非地区与一部分东非地区,市面上较少有纯正的中国白酒售卖。

 

在西非科特迪瓦、塞内加尔等国家的港口城市与首都等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可以在华人超市中较为轻松的找到茅台、泸州老窖等中国白酒。

 

一位在塞内加尔工作的华侨表示:“在西非这边,大多数华人都在当地经商或做国际贸易,平时各种应酬较多,他们把酒桌文化也带到了西非。所以在西非的中餐厅中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包间,在当地的华人超市也能看到种类齐全的中国白酒。”

 

南部非洲的南非、赞比亚、安哥拉以及东非地区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一直拥有白酒消费的土壤。一位肯尼亚的茅台经销商表示,当地市场的销量数据正在逐年提升。据他透露,他是2017年底成为茅台酒在肯尼亚的经销商的,从中资企业市场历经4年时间,已成功切入到肯尼亚本地市场。

 

他表示,通过每月在高端私人会所组织几场不同规格的茅台酒品鉴活动进行文化宣传、品牌推广,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如律师等部分当地精英人群开始喝茅台酒,甚至收藏茅台酒。同时一些和中资单位有合作的非洲人,也常常在商务宴请中品尝到中国白酒,一些当地人甚至可以准确认出茅台、五粮液、梦之蓝等产品。

 

但很多受访者表示,在中非、北非等地区的市场上很少见到中国白酒。

 

一位在喀麦隆(中非地区)搞基建的工程师表示,中非这边的烈酒几乎都是当地的劣质土酒(如香蕉酒),当地很少有中国白酒售卖,即便有也是假酒居多。所以工程队平时都是喝啤酒,只有在重要节日与场合时,大家才能喝到从国内带去的白酒。

 

但对于在坦桑尼亚工作多年的陈先生来说,在前首度达累斯萨拉姆的华人副食店里,基本上能够买到较为常见的牛栏山二锅头、玻汾等白酒,但价格几乎是国内的一倍,也让他们并不会将白酒作为聚餐时的用酒首选,大部分时候选择用啤酒代替。

 

目前来看,造成非洲市场华人圈与白酒圈存在部分未重合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问题。

 

数据显示,2021年北非、西非、南非、东非、中非等地区的GDP分别为8128亿美元、7345亿美元、6380亿美元、3562亿美元、1617亿美元,抛开北非穆斯林地区,这恰好与西非、南非与部分东非地区的中国白酒分布情况对应上。

 

“白酒出海、文化先行”这条定律放在任何烈酒身上均是真理。而文化输出的前提,一定是经济打头阵。

 

尽管近些年中国与中非、东非建立了许多工程项目上的合作,但从商务部公布的中非进出口数据来看,中非经济合作的重点仍然在南非、北非与西非等经济更为发达、市场相对成熟一些的地区,加上与欧洲之间的历史原因,当地核心城市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饮酒习惯和用酒需求。

 

即使相对其他大洲,白酒在非洲遇到的文化壁垒要小一些,但目前白酒在非洲市场的香型品类、价格层级等还远未构成体系。自发式的白酒销售和白酒饮用,还有待转化为系统性的市场销售体系,以及持续的当地受众的培育。

 

掘金非洲市场,中国人早有行动

 

尽管中国白酒产业是典型的内循环产业,2021年出口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仍仅有0.22%,并且当前中国白酒出口非洲市场的占比也不高,但仍然有不少华人以另一种方式在非洲挖掘“白酒”这座宝矿。

 

在尼日利亚中资企业工作了10年的罗先生在疫情期间转行在当地卖起了白酒,他在当地雇佣了10位工人,在作坊里生产白酒。据罗先生描述,自己的白酒主要还是卖给了在拉各斯(尼日利亚首都)的中国人,每天差不多可以卖出70-80箱,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靠着实惠的价格,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卖出了几万斤。

 

在赞比亚的杨先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6年,杨先生在赞比亚的卢萨卡东经贸合作区建了厂,采用当地的红高粱用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生产白酒,随后便一直致力于打通赞比亚华人华侨市场。

 

同时,他还针对当地黑人居民生产了更便宜,且更符合当地饮酒口味的降度白酒,这种更具有地方针对性的产品目前已列入赞比亚、刚果金、博兹瓦纳、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纳米比亚等地居民的购酒清单中。

 

其实,非洲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强烈的烈酒饮用需求。根据全球专业酒业研究机构数据,在24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酒精产业市场的扩张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并且当地饮酒需求正由酒精饮料逐渐向烈酒、品牌葡萄酒和啤酒产品转变。

 

从罗先生在尼日利亚开小作坊,再到杨先生在赞比亚办规模化酒厂,其实他们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帮助中国白酒教育用户、培育市场。可以看到,白酒在非洲不仅仅只是华人华侨的专属饮品,它也可能走进当地居民的饮酒清单中。这也是为何华人华侨在当地小作坊生产的白酒销量红红火火,出口至非洲的中国名酒曲高和寡的原因。

 

文化输出,经济先行;白酒出海,文化先行。随着中非经济交流的持续加深,中国在经济上对非洲各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不仅越来越多华人华侨通过工作、生活输出中国文化,非洲地区也会从中主动学习和吸纳,实现文化共通。

 

由此来看,中国白酒在非洲仍值得被期待。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

 

阅读 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