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郭媛
近一月内,贵州密集出台政策加码黔酒转型,包括整治、转型、消费等多个方面。
10月,16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征求《酱香型白酒产业污染防治规范(征求意见稿)》;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多项意见涉及酒业。
11月,3日,贵州省商务厅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0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贵州省消费措施新闻发布会,提到多项白酒相关的政策;11日,贵州省商务厅发布了“2025年多彩贵州欢乐购 白酒消费券”的比选结果。
贵州从省级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更在财政、金融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一系列政策密集落地,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为黔酒转型注入新动能,也折射出行业深度调整期白酒核心产区的破局思路。
政策连发
黔酒持续强本固基

当下,传统销售模式面临挑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产品购买,而是追求更具文化温度与情感价值的消费体验。
贵州敏锐捕捉这一趋势,近一月内多项关键举措相继出台,呈现出“高频出台、全面覆盖、深度协同”的特点,形成从生产规范、产业转型到消费拉动的完整闭环。
生产规范,以绿色标准筑牢生态根基
《酱香型白酒产业污染防治规范(征求意见稿)》在《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等现有法规与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酱酒全生产环节的污染防治标准,持续加强酱酒“减污降碳”技术与装备的科技创新,直指酱酒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痛点,为酱酒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提供了精准指引。
产业转型: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
《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是继贵州省2024年1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相关方向,6月印发《贵州省“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实施方案》后,再次准备出台的高层次指导文件。
《意见稿》提出实施“白酒+”融合行动,通过酒旅、酒餐、酒文、酒体等多维度融合,重塑白酒与生活的连接方式。指出转变的核心在于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实现从物质消费到精神共鸣的认知跃迁,并从人才队伍、文化传承创新、产品创新、国际化布局等方面给出指导方向。
这是对此前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标志着黔酒在产业转型中的战略方向更加明确、执行路径更加具体。也可明显看到,当下黔酒不仅在谋划国内市场,更着眼于在全球市场中谋求产业跃升。
消费激活,构建“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双轮驱动机制
在消费端,贵州打出多层次“组合拳”。《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消费场景创新,支持打造标志性项目,推动贵阳建设“中国夏季会展名城”,借助酒博会、数博会等活动引流。
贵州省消费措施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推动白酒消费扩容升级的具体措施。从提振重点领域消费、新型消费增强动力、增强发展动能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为黔酒消费扩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激发黔酒市场的活力。
“2025年多彩贵州欢乐购 白酒消费券”活动,直接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进一步激发黔酒消费潜力。
通过多措并举,政策上的层层加码,形成了“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的消费拉动机制,系统促进黔酒消费。
这一系列政策并非孤立推进,而是形成了“生产规范—产业转型—消费激活”的协同体系,全方位为黔酒发展保驾护航,助力黔酒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强本固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措施到战略
直面黔酒转型痛点

当前,黔酒能否在理性消费的新常态下重塑增长动力,迎来预期中的市场转机,是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突出了黔酒发展的战略高度和系统性思维,直指当下白酒转型的痛点。
《酱香型白酒产业污染防治规范》通过设定更严格、更精细的环保准入门槛和排放标准,倒逼企业进行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将生态优势固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优势,持续推进黔酒向“品质提升”转型,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卖生活方式”的内涵进行了官方诠释,强调其是“行业改革之路”,并提出了“提升产品服务供给”“推进产业深度融合”“营造新型消费场景”等六大重点任务。
对“卖生活方式”的战略转型给出具体战略指导,将产业链延伸至旅游、文化、餐饮、康养等领域,不仅能够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黏性,更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多元价值的产业生态。通过对黔酒产业链价值的深挖,持续增强对周期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意见稿》中囊括了省商务厅、文旅厅、工信厅、农业农村厅、教育厅等10个部门以及贸促会等协会机构,并明确强化组织保障、资金支持与配套机制建设,确保政策可落地、可执行、可持续,协同合作、力出一孔的决心可见一斑。
随着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黔酒有望探索出一条融合文化、产业与生活的新型发展路径。
一切转型的落脚点均是为了激活消费、扩大市场,消费券的发放、消费场景的创新以及支持打造标志性项目等政策,为消费者创造了更丰富、更具体验感的消费环境,有助于打破黔酒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刻板印象,培养新的消费习惯,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活水”。
综上所述,此番政策组合拳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黔酒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与价值重塑。从最前端的生产规范,到中端的产业融合与转型,再到终端的消费激活与市场开拓,进行全链条的梳理与赋能,力求从根本上提升黔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构建黔酒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此番密集的政策布局,不仅为黔酒自身转型绘制了清晰路线图,也为白酒行业乃至传统优势产业在深度调整期如何破局,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从黔酒自身看,这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以品质与生态为基石,“卖生活方式”是价值升华,消费激活与市场拓展则是最终导向。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体现出了黔酒发展过程中“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
省级层面的强力协调与配套支持,确保了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同时,政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如消费券直接提振市场活力,引导企业主动寻求转型,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为白酒产业系统的治理提供了范本。
更深层次看,这也折射出黔酒在行业调整期的破局思路: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从“品类红利”转向“系统能力”。
当行业高速增长告一段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构筑难以复制的系统性优势。其中,包括严格的生态保护体系、独特的文化表达体系、多元的消费体验体系等,这不仅是黔酒应对当前挑战的答案,或许也将是中国白酒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所在。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逐步落地与深化,一个更绿色、更多元、更开放、更具韧性的黔酒产业新体系正加速形成,其成效如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