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豫酒圈,要说什么最火,毫无疑问就是豫酒振兴的这件大事,在政府和协会的奔走和呼吁下,真正引起了从上游酒厂到中间经销商、下游网点的重视,作为一个在豫酒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豫酒人,真心希望豫酒真的兴旺起来。
不少熟悉的酒厂老板最近有点蒙圈了,因为只要是关于豫酒振兴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一副爱恨交加,恨铁不成钢的气势,什么制不如人(体制不行),技不如人(酿酒不行),器不如人(产品不行),文化不如人(讲不出有共鸣感的品牌故事)、模式不如人等等。搞得这些老板都怀疑自己的厂这么多年,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
本来自己做不好,向先进的黔酒、川酒、苏酒学习是好事,但是不是真的搞得啥都否定了,全盘“西化”就一定就是全对?
最近就接到好几个酒厂老板的咨询,“我们知道自己做的不够好,也想学习先进的经验,但我们是不是不要搞”五四“运动,不要喊口号,我们只想知道该怎么干”?
“谁能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干”?这才是酒厂老板的真实呼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起来的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也只有坚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加上先进适用的发展经验、模式,才能真正的让豫酒兴旺起来。
今天我们试着从到底该怎么干,才能帮各个酒厂实现豫酒振兴的角度。抱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来聊聊这个话题:
1、标杆企业专注化
企业能走多远,跟企业主的专注度成正比。
豫酒的几朵金花、银花,其背后的主业多不是酒,就像宋河的主业是辅仁药业,杜康酒是思念食品等等,我从不怀疑任何一个企业老板都想让自己旗下的所有企业都能够做得好,但这个真的不现实。毕竟你的资源和精力有限,尤其是主业不是白酒的,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必然把酒厂当现金奶牛,提款机。
企业主业不在酒业,会引起的问题很多,比如:企业战略的规划、资源的投入、品牌建设的持续性、经理人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市场渠道建设、承诺市场投入兑现率等等。
仰韶算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不得不说,也跟候老板,一心专注做好酒,这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企业没有一个领头人,一定是一盘散沙,一个行业没有领军企业,同样形不成势能,豫酒振兴需要榜样。
2、核心产品拳头化
企业能做多大,跟有没有拳头产品成正比
一家企业要想安身立命,没有一款口碑比较好的拳头产品或者服务,一定不是家“伟光正”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给社会解决问题的,一家不能解决问题的企业,不论是产品或者服务都算,你永远也建立不起来好的企业形象,因为企业形象就是社会责任,能解决具体问题、降低社会生活成本的社会责任。
拳头产品,就是你最能给大家解决问题的最好产品。
现在老板们自己问下自己---你的公司的拳头产品是什么?
你能脱口而出吗?
你的管理团队能脱口而出吗?
消费者都知道吗?
都能说出来吗?
会在生活场景中经常提到吗?
解决了上边的几个问题,你的品牌传播和营销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比如说格力,空调质量就是好。海底捞,超出消费者预期的服务。
再具体点,比如提起茅台,你一定能想到飞天。提起泸州,1573。提起洋河,蓝色经典等等。
大家都能脱口而出,你说这样的企业生意会不好吗?
在看看活的还不那么好的企业,比如提起宋河,你能想起啥?提起宝丰、杜康、张弓等等,看出差距了没?
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具体连接点在哪?就在于消费者使用企业的产品上,任何一个企业,想到它,马上想到它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个联想不够清晰,这样的企业能健康发展的不多。
3、 品牌故事共鸣化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河南的白酒也不缺品牌故事,比如杜康酿酒的故事,赊店刘秀的故事等等,讲出来也没有什么违和感,虽然酒厂也不缺乏这方面的故事,但就是讲出来的故事没啥感觉。没有品牌故事的企业是存在感不太强的企业,尤其是白酒这样一个和文化、故事交融在一起的行业。
这里简单聊下,品牌故事讲出共鸣感的几个方法:
a、寻找共鸣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难以忘怀的感动瞬间,发生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比如,第一次恋爱、获奖、第一次领工资等等,那一刻的细节是什么样子的。思考这些感动时刻如何与品牌发生关联。比如眼下高考就是个很好的时机,如何在顾客感动的那一刻和你的品牌建立没有违和感的情感连接。
b、真实的声音
企业讲自己的品牌故事,一定要自己相信,带有感情,资料详实、有趣,必须自带传播属性,先在企业内部讲,看员工的眼睛,员工相信了、感动了,你的故事再讲给客户和消费者。
只有能感动人的故事才能跟消费者建立连接。
c、充分考虑客户的消费阶段
品牌故事属于内容营销的范畴,除了横向考虑消费角色,纵向衡量消费者所处的阶段也非常重要。
对于不了解品牌的泛关系受众:重点是靠价值主张的吸引力,像磁石一样把消费者的注意力抓住。
对于了解品牌的弱关系受众:重点是不断抛出品牌故事方面的话题,不断吊起消费者的胃口,塑造与品牌相关的话题语境,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来。
4、人才建设体系化
这一块无疑是豫酒振兴短板中的短板,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各种专业人才的引进途径、薪酬和工作环境,都不算优势。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给钱时扣扣索索(不大气),使用时哆哆嗦嗦(五分用五分防)
其实任何一个做大做强的企业,都舍得在人才上投入资源,简单说三方面能提升的空间比较大:
a、高级人才的缺失,看看优秀的操盘手、专家型人才多少是豫酒培养出来的。
b、“高潜”人才培养计划缺失,没有清晰的培养体系,中间层自己培养不出来,外部挖不来。结果就是高级人才没有出处,中层骨干没有成长起来,企业怎么发展?
c、离职员工的管理缺失,这一点很多企业特别短视,虽然人走茶凉是常态。但除了外行来这个行业赚快钱的,大多数中高层员工还会在这个圈子里。一般来讲不是去同行企业做管理,就是自己创业做商贸公司。
如果说,企业把这帮掌握了一定资源和话语权的旧同事,定期组织起来,让大家有归属感。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比如,新品开发、开拓新市场、企业人才引进等等,你会很轻松的就能达到花很多资源和时间才能做成的事情。现状是反而让员工去市场自己摸索,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5、渠道建设厂商一体化
企业能做多大多强,跟厂商一体化的程度成正比
实事求是的讲,豫酒做不好,跟大多数有实力的豫商不卖豫酒,有很大关系。但又是谁让这么多有实力的大商,不敢跟豫酒合作,是谁伤了经销商的心?怎么重拾经销商对豫酒的信心?这个问题不解决,豫酒振兴有点悬。
豫酒振兴离不开豫商的大力支持,建议可以考虑通过股份互换或者相互参股,共同成立销售公司/团队等形式,真正打造同打江山、共享成果的新合作方式。
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酒,只有做到消费者到哪里喝啥酒,比如到四川就喝五粮液、剑南春,到贵州喝茅台,到山西喝汾酒。
到河南喝什么酒?是卖的好的黔酒、川酒、苏酒,还是哪款拿的出手的豫酒,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豫酒才算真正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