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是刘光辉收藏茅台老酒的第25年。
他的家乡河南,黄河在这里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河南人的踏实勤恳。在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他身上的敦笃与厚道。
谈起刘光辉的茅台人生,永远绕不开两个词——“父亲”和“当兵”。
每每说到,他总是目光炯炯。
▲茅台品藏馆(013号)负责人刘光辉
01 父亲的酒 接续家国情怀
刘光辉的父亲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老革命干部,从刘光辉记事起,父亲就爱给他讲一代人求索奋斗的历程。
▲刘光辉一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18岁的刘光辉选择参军入伍,在军营里度过自己的青春。
1986年,刘光辉离家入伍前夜,父亲将他叫到了身边,将一个陈旧的匣子交到他手上。
刘光辉轻轻打开匣子,揭开一层又一层的棉纸,里面居然是一瓶1959年生产的茅台酒。20多年过去,这瓶酒被保存得很好,除了封口纸有些微微发黄,瓶身没有一点磕碰。
刘父给刘光辉讲起了这瓶酒的来历:新中国成立10周年那天,他花了几个月工资,买了两瓶茅台酒。当天全家人聚在一起,用茅台庆祝了这个重要时刻。当年喝了一瓶,存了一瓶。剩下这瓶他一直不舍得喝,想着等到哪个重要的日子再拿出来,如今觉得,这瓶酒应该交到刘光辉的手上。
“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我能不怕苦不怕难,为国争光,像茅台一样。”
这是刘光辉人生中第一瓶茅台酒,承载着父亲的期盼和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这瓶酒如今被放在品藏馆展区的中心,时刻提醒着刘光辉不忘初心。
▲“父亲的酒”被放在品藏馆中心区域
入伍后的刘光辉,没有让父亲失望,在部队举行的大比武里名列前茅。部队领导为了嘉奖战士们,在庆功宴上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茅台酒。
战士们一人一小杯,细细品尝着“传说中的好酒”。
▲刘光辉在军营中
▲比武考核成绩突出的奖状
“那是我的第一口茅台酒,那种辣辣的、回味还有些甘甜的酱香味,我记到现在。”这一口酱香,成为刘光辉军旅生涯高光时刻的见证。
而刘光辉与茅台的缘分仍在继续。
02 细节之处 诠释江河日月
在部队里摔打了几年后,刘光辉光荣退伍,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河南亿星商业副食品公司工作。1998年河南亿星商业副食品公司茅台运营部门正式成立,刘光辉作为负责人,正式开始了茅台事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刘光辉注意到了茅台老酒。经年累月的积累,形成如今品藏馆的规模。
茅台品藏馆(013号)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 ,区域融合了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郑州茅粉的聚集地。
▲茅台品藏馆(013号)
设计时,刘光辉想将河南浓厚的黄河流域酒文化与茅台酒文化相结合。
“茅台老酒是生活感受,品藏馆应当把老酒有品味、有社会价值、有金融属性、有稀缺性和资源性的特点表达出来,要兼具收藏、储藏和分享的功能。”刘光辉说。
▲文创酒展示区
茅台品藏馆(013号)分为十个区,老酒展示区、老酒品鉴区、老酒鉴定区、老酒收藏区、老酒收藏室以及高尔夫休闲区和茶艺区等。
▲以夯土墙、青铜器和小麦划分品藏馆区域
前厅布局用三个元素划分:第一个元素是夯土墙,代表了河南的地域文化;第二个元素是青铜器,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文化,首次发掘就在河南,其中重要文物“中华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代表了中华酒文化的源远流长;第三个元素是小麦,曲为酒之骨,“以麦制曲,以曲酿酒”,是中国古代的创造性发明,茅台酒厂生产所需的部分小麦就来自河南。
三个元素,道尽了酒的前世今生。
▲品藏馆内部
在品藏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收藏老酒,是文化的回归。
这是刘光辉作为老酒收藏者的体悟。
03 严谨规范 助力老酒高质量发展
父亲的影响、青年时代的经历,让刘光辉身上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在他的观念中,做事要讲求严谨,工作要有秩序和规范。
去年11月,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提出老酒市场“一统三维”高质量发展体系。作为新一批授牌茅台品藏馆的负责人,刘光辉认为,品藏馆应当充分发挥功能性,在品质、文化、市场三个维度担负起责任。
“尤其是品质,我们要让茅台持续认可我们,消费者信任我们。”
刘光辉认为,老酒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规范化。目前,茅台品藏馆(013号)在馆内制定了管理手册、运营手册、品鉴手册、交易手册、出库手册,指导品鉴和销售工作。
▲老酒品鉴区
授牌后,刘光辉计划将收藏的场景和环境也进行标准化,比如根据气温变化展柜应该如何调整温度湿度,不同年代老酒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储藏、密封方式。在品鉴方面,也要根据集团、品藏家联谊会相关的研究、规范,开展员工培训,培养专业讲解、侍酒团队。
▲品藏馆品鉴师正在向顾客介绍老酒
每个月,茅台品藏馆(013号)都会开展品鉴、交流活动,来自各地的茅粉们在此体验茅台老酒之美、交流品藏心得。
“从退伍转业到如今,与茅台一道,几十年风雨,仍觉正当时。”回望曾经,刘光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