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杯酒人生 ,从被酒“救赎”的00后说起

糖酒快讯2024.12.21

导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白酒

文 | Mia

 

忙里偷闲寻一个小酒馆,在异乡朦胧的夜色里独酌微醺,是很有趣的。

 

更有趣的,是倾听那些素昧平生人的故事,见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这一次,有酒还有故事的,是北方一个省会城市、一家叫“魑”的小酒馆的两位调酒师。

 

酒的“救赎”

 

下决心摆脱抗抑郁药物的第三个月,A走进朋友常待的小酒馆,应聘到一份调酒学徒的工作。

 

这家小酒馆刻意避开招摇的标识,因为熟客不需要指引。北方城市入睡早,小酒馆晚上只挂一盏红色灯笼,向需要被收留的年轻人暗送秋波。

 

 

网上平台对这家小酒馆评价颇高,高分评价也为其带来运营下去所需要的客流。

 

A并不反感酒精,她在学生时代就喜欢小酌几杯。

 

只是,她和很多才走出“象牙塔”的00后们,在就业的浪潮中迷茫。

 

是酒精,让很多未能在社会上顺利“着陆”的他们,找到精神上的栖息地。

 

酒精对A来说,还有更深一层意义:让她实现人生的“自我救赎”:

 

她说,时间似乎在小酒馆里过得特别缓慢,她在擦拭蒙尘、介绍酒单、倾听客人故事中,不断地充实且从容,渐渐放下了焦虑。

 

现在,她甚至获得了无需药物辅助便能入睡的馈赠。

 

她说,她之于酒,更像是“精神股东”。

 

“精神股东”是一个网络热梗,用来调侃虽不占实际股份,却对某个事物怀有强烈认同感和忠诚度的人。

 

熬夜搭子

 

与多数都市人“朝九晚六”生活轨迹不同的是,调酒师这份工作,需要适应“晚九早六”的作息时间。

 

幸好,A还有一个“熬夜搭子”,我们称他为K。

 

他早A一年毕业,却同样遭遇毕业季的“搁浅”。

 

是酒,“收留”了他。

 

当代的年轻人们,是真的不反感酒精——与朋友聚餐时,他们总是轮流拎着一瓶黄盖玻汾作下酒菜。

 

显然,年轻人不反感酒精,在于他们视酒精为悦己,而不是娱人。

 

正是源于日常里对酒的熟悉,K在店长的指导下,调制了一款以汾酒打底的鸡尾酒。

 

“我也尝试过其他牌子的白酒,但味道不好压,自己常喝的更好驾驭,创作也更有信心。”

 

他给自己人生调制的第一款鸡尾酒,取名叫“木犀”。 

 

 

木犀是桂花的别名,这款酒恰恰有明显的花香。

 

“木犀搭配气泡水果,花香明显,且伴随着明显的汾酒的清香,又在味道上巧妙掩盖了汾酒的辛辣。最妙的是气泡葡萄充盈的口感,二者搭配食用可以放大酒的清香。”

 

在平台的评价中,一个对白酒感到疏离的顾客,留下对木犀,对白酒全新的印象。

 

K说,调制一杯鸡尾酒并非将几种配料混合了事,而是要追求口感和观感的和谐。

 

木犀被郑重加在小酒馆的酒单上面,向每位新踏入的游客,着重介绍。如今,K在小酒馆里,已经以独当一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白酒

 

从50、60后到00后,每一世代年轻人的观念、消费理念、人生追求都不尽相同。

 

1.5亿的00后正相继走上社会。和80后、90后一样,他们也会为不断向前的时代,带来无尽的变数,也需要被社会看到和接纳。

 

但时代,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

 

在消费领域,酒面临着一场由00后年轻人主导的变革——

 

曾经,人们对调酒的关注重心偏向于外在呈现,担心味觉和嗅觉偏于浓烈,甚少选择白酒。

 

直至“便利店调酒”爆火,“今夜来一杯微醺酒”的小红书话题引发20亿浏览,以及无数人自发参与,白酒搭配才被“权威”接受。

 

其实,受新的消费现象影响,近两年各大白酒品牌的经销商大会、品鉴会,都可以见到白酒作“鸡尾酒”的尝试。

 

但客观来讲,这些尝试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探索,距离成为流行还有一段距离。

 

不管怎么说,白酒会以这种方式,被年轻人带到酒馆,成为热门菜单。

 

年轻人并非对白酒缺乏兴趣,只是在传统的白酒消费场景与文化语境中,难以找到契合自身表达诉求的契机。

 

可见,定调年轻人不喜欢白酒,或许是长久以来,白酒行业陷入的一大误区。

 

如今,在抖音直播间,和K一样年纪的卖酒人逐渐多了起来。

 

他们中的大多数,粉丝量仅停留在几百,不敌坐拥海量粉丝的品牌直播间。

 

然而,每次开播,他们都能用年轻人的活力留住人气。

 

K们,正以独属于他们的方式诠释着对白酒的理解,把白酒以新的形象带入到大众视野。

 

小酒馆内茁壮成长的年轻人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渴望在工作之余找到一处可以放松身心的场所。于是近年来,以二麻为典型代表的斗酒场所火爆,海伦斯等餐吧走红,社区精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2024年百加得鸡尾酒趋势报告》中指出这一趋势下的深层需求:消费者正在寻求更小的奢侈品,将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视为必备单品。

 

当下,饮酒行为从味蕾的刺激,转向心灵的寄托与生活品味的彰显,消费者也逐渐离开躁动的酒吧,转而选择更偏社交化的酒馆。

 

现在,小酒馆已经对A有了远超工作场所的意义,虽然电商大行其道,让人们便捷买到酒品,但小酒馆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社交场景是线上永不可复制的。A更希望以这段工作经历起点,进行规范学习,参加专业比赛,为更多人提供需要的场所。

 

数据显示,国内调酒师数量大约在2万人,相关职业能力评价证书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就薪资待遇而言,大致处于月薪 6 千至 1 万元的区间范围。

 

这一职业路径实则有着更高的进阶挑战。若想在业内“上岸”,必须参与IBA等更具权威性的赛事,征服评委与观众,这意味着,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进修”,目前,成都、上海等城市都有相关的专业“调酒培训基地”,价格不菲。

 

K对此并不担忧,在工作之外,调酒更是心中热忱所依。从亲戚口中听闻洋河每年都有酒厂游之后,他便满心期待能在未来的某个假期,亲自前往看看白酒的酿造工艺;除此之外,也渴望去广东感受最前沿的酒吧文化,了解更多关于调酒与酒吧经营的新理念、新元素。

 

在酒馆的一方天地,年轻人构建起属于他们的乌托邦,于斯处,见证新一代对酒的品鉴感受,对生活模式的多元探寻,对挚爱之事的执着坚守。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正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白酒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核心在悦己。

 

这是酒精对每一代人平等的眷顾。

 

阅读 74515
我的 我的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