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白酒不是“救命稻草”
文 | 罗玉婷
年轻人聚会的酒桌上,白酒正悄然退场。琳琅满目的精酿啤酒、预调鸡尾酒甚至无醇饮料,挤占了曾经属于白酒的黄金位置,引发“年轻人不喝白酒”的行业性焦虑。当“爹味”劝酒遭遇年轻一代沉默的拒绝,白酒行业将目光投向了“低度化”这一剂药方。于是,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水井坊、酒鬼酒等企业纷纷加码低度新品,媒体热炒“白酒年轻化革命”。但喧嚣背后,一个根本问题被忽略了:这场低度浪潮,究竟是行业新风口,还是名酒巨头的专属游戏?
问题一
低度酒,技术高墙拦住中小企业?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主打低度白酒的,仍然是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等头部企业。这是否意味着低度酒存在技术壁垒?
对于低度酒的技术壁垒,有酿酒专家直言:“酿不好高度酒的企业也酿不好低度酒。”
中国白酒专家李东点出关键:低度白酒绝非简单兑水。高度酒一旦降度,它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同时放大,所以对酒体设计有更高的要求。他直指核心:“调低度酒的基酒必须更纯净,调味酒的选择需极其精准。”这背后是一整套严苛体系:更高级的基酒筛选、应对水解难题的复杂酒体设计、专业过滤设备,缺一不可。
“低度酒对人才、技术、设备要求更高,存在门槛,”李东坦言,“生产技术实力、酒体设计水平还需要加强的企业,要谨慎衡量自身实力,不能盲目跟进低度白酒。”
川酒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杨官荣则从浓香型工艺角度,描绘了更具体的技术壁垒:“生产好的低度白酒,需规模化的老窖池、大量优质基酒储备、丰富的调味酒储备,以及高水平的酒体设计师。”
这背后则是从酿造到勾调的环环相扣:要酿造优质基酒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粮食,用什么工艺,基酒如何分类,如何储存,勾调时用几个酒样,以及调酒师对低度白酒品质的认知高度等,都是制约低度白酒品质的因素。“白酒企业还是应该先把酿酒的基本功做好,在守正的基础上去创新。”杨官荣表示。
问题二
低度酒,能颠覆主流吗?
从白酒的历史发展来看,降度是大趋势。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中评选出的四大名酒产品,度数都比如今的产品高,其中汾酒、泸州老窖和西凤酒的度数达到了65度。而到了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时,评选出的十七大名酒中,就已经有52度、42度、38度等不同度数的产品。
李东认为,从消费趋势来看,酒精饮品向低度化演进是大趋势。他分析道,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喝白酒是喝刺激,那时候高度酒居多。而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白酒消费的需求也在变化,从要求香气浓郁的“喝香”,到绵柔顺口的“喝味”,到低醉酒度、体感舒适的“喝体感”,再到追求高品质、健康化、文化与精神的多重享受的“喝美好生活”。而低度白酒体感负担轻的优势,正契合当前的时代需求。
酒企推低度白酒,本意是在行业深度调整里,原有主力产品、赛道压力大的情况下,寻求拓展新的产品赛道,获取增长空间。而低度白酒最明确的指向就是年轻消费者。与过去“找酒喝”不同,如今的年轻人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消费选择,白酒只是年轻人酒桌上的选择项之一。当选择过于丰富时,产品应该主动弯腰低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年轻人反感说教,选择权在他们手中。企业必须主动改变,适应多元化、愉悦饮酒的趋势。”李东表示,而低度白酒干净、顺口、饮后舒适,适合作为年轻人的第一口白酒。酒企在抓住低度化的大方向基础上,“科学降度,迎合市场。”
从五粮液29度新品“一见倾心”,到泸州老窖研发28度国窖1573,测试16度、6度产品,再到酒鬼酒宣称“33度、28度、21度、18度产品箭在弦上。”当白酒打开“低度化”的魔盒,降度是否会越演越烈?
对此,杨官荣表示无需担心:“人们饮白酒,是为感受其丰富的滋味与饱满的香气。”降度意味着稀释,酒体中的香味物质必然减少。“无论如何勾调,低度酒在香和味上都逊于中高度酒。如果为了降度而丢失了白酒丰富的香味和滋味,就丢失了白酒的本质意义。”
杨官荣认为,低度酒本质是“补充”而非“主流”。事实上,大多数酒企都有低度酒产品,却罕有将其作为核心大单品打造。从整体市场份额看,低度酒占比仍小,对企业是产品体系的补充,对市场是消费选择的多元化补充。
问题三
低度酒,如何破局运营难题?
向低度白酒寻求新增量,并不代表推出一个产品,沿用原有中高度白酒的市场策略就万事大吉了。在技术达标、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低度酒要在残酷市场中立足,仍需破解运营迷局。首当其冲的便是“价格”。
尽管行业有“低度≠低质≠低价”的呼声,希望能打破低度白酒价格低于中高度白酒的常态,创造高端低度白酒的新赛道。但在消费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否认的事,当前消费者对白酒产品的认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与酒精度挂钩。而这背后不仅仅是口感和品饮体验的差异,也是一本经济账。杨官荣点破关键:“消费者会算账,请客吃饭,一瓶52度国窖与两瓶38度国窖,哪个更划算?”
从当前的市场实践来看,畅销的低度产品,价格通常比同品牌中高度酒低约30~50%。“低度酒的技术难度虽然高,但成本低于高度酒,定价更亲民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他主张拉开价差,对价格不敏感、追求舒适体验的人群尝试高价低度策略。
其次是“消费场景”的开拓。李东看到了低度酒在年轻化与国际化的蓝海潜力:“低度酒可为白酒切入新消费场景提供窗口,比如调制中国风鸡尾酒,在更轻松的社交环境中讲述中国白酒故事,创造新增量。”这需要企业跳脱传统白酒营销框架,构建全新的场景叙事和饮用文化。
快讯评论:低度非神药,理性方能致远
低度白酒热浪翻涌,但需一瓢冷静水。这绝非当前白酒市场的救命稻草,而是技术、资源、品牌综合实力的竞技场。李东的“趋势论”与杨官荣的“补充说”,看似对立,实则揭示了行业本质:低度化是消费多元化的体现,是选项而非必然方向。
酒企,尤其是区域性品牌,更应扪心自问:动销不畅,症结果真只在酒精度数?杨官荣的诘问振聋发聩:“质量和价格关系是否失衡?营销模式是否陈旧?渠道话语权是否错位?”将困境简单归咎于“度数太高”,试图以低度化包治百病,无疑是战略懒惰。
低度酒的价值,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自由选择。它的未来,不在于能否颠覆52度的江湖地位,而在于能否以扎实的品质、合理的价格、创新的体验,在白酒浩瀚版图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