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中的异类(下)
在无路可走的红海中
永远存在着另一种可能。
文 | 阿锦
云锅头还开启了一场“归零实验”:砍掉所有渠道费用,重建业务员考核系统。
看似是一场商业冒险,其背后却是对终端动销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增长思维的彻底反思。
本篇,我们探讨的是云锅头如何将“无效投入”,转化为精准执行,并在白酒的红海中,建立起可持续的系统优势。
极端的渠道零费用
早在丰谷任职时期,梁成就做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渠道试验:0消费者促销、0渠道促销。
操盘云锅头,他们甚至连“陈列费用”这一块经费也全部砍掉,“以前陈列还是给了一点费用,现在我把三个(经费)全部取消。”
“我们总觉得没有推荐费,没有消费者促销,就完不成动销,但每家企业都做了这三个动作,为什么结果有好有坏?这就说明结果并不由这三个动作决定。”
在梁成及其团队看来,企业为之付出高额成本的,并不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而这一切,都基于他对终端、人性的洞察与思考——
多年营销生涯,梁成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做干杂店,过了一二十年,还只是一个干杂店?
他的疑问是:终端真的了解消费者吗?真的能影响消费者吗?终端愿意干这个事情(推荐酒水)吗?
“空闲的时候,哪个干杂店老板不是在玩手机?消费者买完东西就是结个账。哪个小超市老板会守在门口,进来一个就主动询问、推销?哪个餐饮店老板会主动推荐酒水?事实是终端这三类老板基本不会推荐。”
显然,营销工作不能依赖终端,而终端老板没有意愿和能力去主动推荐和实现动销。他们的状态是“躺平”,核心职能是“结账”,而不是“推销”。
“终端哪有这么厉害?让他们去了解、解决消费者需求?不可能的!如果这么厉害,也不会开干杂店。既然有效性推荐可能低至1%,我们为什么要拿市场一半的费用去奖励他们?”
将大量市场费用用于激励终端,说到底是“为难人”,而期望获得推荐,是产出比极低的行为——在此过程中,费用被白白消耗掉,无法真正触达消费者。
梁成观察到的资源配置出错的,还有宴席市场。
“业内总说宴席是白酒销售最大的一个场景,也有说占总体80%的销量,但我们认认真真做了四年的持续调查,去观察这个消费场景,发现宴席所占根本没有超过5%。按照这个说法(视宴席为最大消费场景之一)去做,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错配。”
在梁成看来,厂家不应该把“影响消费者”这个最核心、最困难的任务,连同项目预算,一起分包给了终端,而让自己远离消费者。
毕竟,终端并非专业的营销人员,但品牌往往受制于终端,而只有砍掉无效的渠道“日常消耗性费用”,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云锅头作为品牌方亲自操刀,将这笔预算用于“找消费者”,也就是用更专业、高效的方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确实比终端要厉害那么一点点”。
重构业务员考核
控货难的根源往往在于供需失衡和数据失真。传统考核制度迫使基层虚报数据,酒厂高层难以掌握真实动销与库存,使控货决策如同盲人摸象。
在很多企业中,层层下达的销售目标最终往往压在业务员身上。甚至许多管理者会陷入一种“万能业务员”的误区,盲目认为基层业务员能够独立解决所有销售任务和销售问题。
梁成质疑:如果业务员真的能凭一己之力拉动整个片区的销量,为什么不自己做老板?
显然,问题根源在资源分配与考核方式发生错位。“销售考核和业务分包有关系吗?销量正常逻辑,应该是做了营销动作,才有销量结果,而不是定了销量结果,通过考核就能达成的。”
云锅头重新定位“业务员”这一角色:他们的核心价值不是凭空创造销量,而是高效、标准化地执行公司预先设计,并经历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规定动作。
“刚开始他们没有销量,只有做完基础动作,销量才会来,所以考核销售没有意义,也没有让业务员承担KPI考核。”
既不挂销售目标,也没有设业务分包考核,云锅头只是将绩效与“规范动作”完成度挂钩,“产品位置摆对了,陈列摆够了,瓶数摆对了,就给钱(获得相应奖励)。”
“这套动作跟我们经验有关系:做哪些渠道喜欢,做哪些消费者喜欢。”梁成说,“我们并不相信终端和二批商对消费者的描述,基本上99%都是假的。”
说到底,这套机制是深度研究消费者。而其逻辑在于,肯定销量是正确营销动作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通过考核压力虚构,“想让蚂蚁爬树,就要看如何撒糖。我在路上都撒了糖,你一路顺过去就可以了。业务员出去(开发市场)就像捡果子,很开心。”
“业务员不是万能的,没有那么厉害。他们的工作就是计件,但有提成,相当于市场成长的分红。所以重要的是做哪些动作会获得销量。”
显然,在这一模式下,基层业务员更像是一名“计件工人”。而完成基础动作之后所产生销量的市场分红,也不是传统的对销售结果的激励,而应是其高效执行,并推动市场健康成长的回报。
正是借助这一套设计简单、可衡量,并与动销关联的动作体系,云锅头让产品在终端呈现出一种极佳的状态,又或者说是“让产品自己说话”,最终实现自主销售。
而这不仅消除了业务员压货和短期行为的动作,也降低了公司对个人能力的依赖,让普通的基层业务员也能做出优秀的成绩。
后记
与其信任终端,不如信任自己的体系;与其苛求业务员能力,不如设计好制度奖励;与其奖励结果,不如奖励能带来增长的关键动作。云锅头做的,是从依赖外部的不确定性,转为能掌控自身队伍的可确定性。
云锅头的实践,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传统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在似乎无路可走的红海中,永远存在着另一种可能——一种回归本质、尊重规律、相信科学制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