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糖、酒博酱酒观察 | “酱酒热”降温,转型带来的必然阵痛
文 | 九月
尽管全国糖酒会与酒博会带动了酒业整体复苏,但曾经炙手可热的酱香白酒却感受到了阵阵“寒气”。
相较于清香白酒的稳步提升、精酿啤酒的异军突起和低度白酒的起势,以往频频被热议的酱香白酒正遭遇着大幅降温,甚至有参展酒商与消费者直呼,酱酒的发展现状有些“寒气逼人”。
展会上的酱酒“寒潮”
无论是“南京秋糖”还是“武汉酒博会”,酱香白酒的热度回落,是整个白酒行业最为显著的一个市场特征。
糖酒快讯首席内容官邓波在《波波圈 | 给这次“南京糖酒会”打个总结》中明确提到:“今年南京秋糖的一个现象突出现象是,酱香白酒企业参会大幅度减少,其中仍然在热点宾馆露出的,绝大多数是家里有厂的酱酒企业,他们非常努力地推销着自家的企业和产品,但酒商们现在看待酱酒已经非常理性。”
从两大盛会的参展情况来看,酱酒企业参展数量均出现了明显的滑落。例如,在“南京秋糖”的热门酒店南京世茂滨江希尔顿酒店,仅有二十家左右的酱香型白酒企业参展。其中,具有梯队影响力的仅有仁怀酱香、贵州杜康、贵州五星等品牌企业。
同时,以往常常以“产区抱团”形式亮相的组团参展现象,也在此次“南京秋糖”和“武汉酒博会”意外消失,这种组团取暖的方式或许将在行业的持续调整中成为过去式。
另一方面,与过去往届的热闹情况相比,今年“南京秋糖”的酱酒新品与开发品展出也持续减少。其中最具特色的酱酒新品要属海南椰岛聚焦大健康消费赛道,推出的草本康养与醇柔酱酒跨界融合的草本酱香系列产品。
在参展数量骤减的同时,经销商群体对酱酒的关注与投资,也变得更加的谨慎。一位经销商直言:“目前我们公司的酱酒产品去库存尚未完成,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我们短期内不会进行大规模采购。”
“武汉酒博会”的一位参展酱酒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南京秋糖”和“武汉酒博会”两地同时布展,但综合来看,当前经销商对酱酒的关注度正持续下降,这一现状也体现在询价意愿和签单成交率上。
此外,还有经销商反映,当前酱酒仍然处在去泡沫的挤压竞争阶段,价值与价格仍然存在不对等的情况。特别是在南京秋糖上,大众酱酒无序的价格竞争还在进一步加剧,部分酱酒光瓶酒甚至低至29.9元,侧面反映了酱酒竞争的恶化,这也将加深市场对酱酒品类价值的不信任。
是降温,亦是进化
当前中国白酒行业正面临的困局并非是短期的、浅层的市场波动,而是由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消费理念、以及产业周期等多重因素叠加引发的长期的、深层结构调整。但在这场降温的背后,也有人看见了酱酒调整的生机与希望。在他们看来,这一轮的行业调整,也是酱酒品类持续进化的催化剂。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春雷指出,酒业深度调整的本质是淘汰低效产能、重构价值逻辑。当前酱酒产业正经历的这一轮调整周期,是酱酒产业从品类驱动转向品牌驱动、从渠道驱动转向消费者主权时代、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邢春雷同时说道:“在这一轮调整中,酱酒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品牌生态正呈现出‘强分化、稳集中’的发展格局。短期来看,中小酒企加速出清、渠道库存消化仍将持续;长期来看,消费升级、品类稀缺性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也将推动酱酒迈向‘一超多强、品质为王’的新阶段。”
从产业发展实际来看,酱酒头部企业通过智能酿造技术改造,占据优质产能高地,而肩部、腰部酱酒企业发展明显承压,部分中小酱酒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减产、停产甚至退出这场残酷的竞争战场。
这一格局,在仁怀产区最为明显。特别是在仁怀产区刀口向内的“刮骨疗伤”助推下,随着“减量提质”方针的持续推进,仁怀产区正构建起一个“头部扩产、尾部出清”的发展格局,使得有效产能向名优品牌集中,这也是酱酒产业进行自我修复与进化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综合而言,“酱酒热”降温并不代表着酱酒品类的衰退,而是酱酒市场从“盲目跟风”回归“理性选择”的重要信号,是酱酒品类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阵痛。而历经转型阵痛后,酱酒行业也将真正迈入品牌竞速的精耕时代,具备品牌力、产能力、渠道力的企业,终将在分化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