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暨《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发布仪式在太原举行。200余位全国各地酒类企业代表、文化学者、行业专家齐聚太原,围绕活态文化核心纽带,就中国酒业活态传承、创新转化与国际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话未来。

作为白酒产业“活态文化”理念的首倡者与实践者,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在《中国汾酒复兴纲领体系的国际化1.0模式》主题分享中,系统阐述了汾酒在国际化赛道的核心打法与探索成果。目前,汾酒已构建起华人华裔营销、华商互动营销、本土化营销“三驾马车”,完成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五大洲200余个城市的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上,汾酒围绕品牌运营国际化、文化传播国际化、标准推广国际化、口感表达国际化、产品表达国际化、价格国际化、核心城市国际化试点、仓储物流国际化、生产基地国际化这“九个重点”精准发力——通过入驻千余家海外酒吧深度渗透主流消费场景,以“汾酒陪你过夏天”系列活动打造特色国际文化IP,推出“一带一路”高低度系列、“清香25”等适配全球市场的产品,持续夯实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开篇即精准点明活态是中国酒业新文化的本质特征。他指出,中国美酒的活态魅力,根植于千年传承却生生不息的酿造技艺,流淌于社交场景的民俗礼仪,彰显于持续迭代的生活美学,承载着文化、文明、酿造、生活四重自信,推动国际化已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针对酒业出海的痛点难点,他明确五大“认知破壁”关键方向:打破“中国白酒难出海”的思维定势、完成“中国美酒”到“世界名酒”的文化跨越、适配“中西合璧”的多元消费场景、重塑“稀缺珍贵”的价值标签、升级“全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给出四大实践路径:推动产业抱团出海形成协同合力、实现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输出的进阶升级、推进中国酒业“世界双遗”申报、聚焦香型特色开展精准国际传播,为行业国际化发展指明方向。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胡振民围绕《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路径》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酒文化是“活着的遗产”,活态核心既承载千年酿造智慧,又能融入当代生活、联结国际情感。推动酒业国际化,需激活活态文化传播潜力,通过深挖核心价值、创新跨界表达,让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交流媒介,以产业硬实力支撑活态文化软实力,使活态传承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生。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以《文化引领 提振消费 走向国际》为题演讲,回溯中华酒文化活态脉络:从新石器时代酒器遗存到西汉蒸馏器具,从李白诗酒吟唱到王羲之酒后挥毫,酒文化始终与文学、艺术、中医深度交融,形成生生不息的活态体系。中国白酒香型文化更是活态创新典范,浓、清、酱三大主流香型占总产量90%以上,汾酒等清香型产品以亲民特质持续迭代,成为活态传承与市场开拓的双重标杆。

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以《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分享实践心得,提出活态表达是文化出海的关键。她指出,破解“重技术轻设计、见物不见人”的痛点,需让酒文化从“展品”变为“生活场景”——汾酒在巴黎文化晚宴中以鸡尾酒形式适配国际口味,便是活态文化的成功转化。她建议,通过场景化体验、故事化叙事,让“天人共酿”的活态酿造理念与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成为国际受众可感知的文化共鸣。
帝亚吉欧大中华区公共事务与传播副总裁傅凌霄围绕《烈酒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演讲,分享国际烈酒全球化经验。他建议,白酒国际化需在坚守活态酿造核心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优化口感、降低酒精度)适配全球消费习惯,让活态文化既“守正”又“出新”;同时加强行业抱团,以统一的活态价值表达提升国际话语权。

大会正式发布《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纲要紧扣“系统推进活态文化建设”核心任务,以“从企业文化时代迈向产业文化时代”为发展路径,科学构建“139计划”,将“活态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利用”列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需重点保护酿酒微生物菌群、诗词歌赋等未纳入现有体系的活态遗存,推动建立中国酒学交叉学科,为活态传承提供学术支撑。纲要全文4800余字,包含35个子项任务,形成活态文化建设的详细实施方案。
会议同期启动“中国酒业口述史团体标准”起草工作,并成立“中国酒业口述史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活态文化传承重要平台,将通过口述史方式系统记录酿酒业“心口相传”的技艺、记忆与经验,实现活态记忆的规范化记录与传承,有效保存濒临失传的口头技艺和行业故事,为酒业活态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