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媛
10月17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作为业内盛会,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历经二十三年发展,始终以国际视野和一流高度,不断打造洞察行业趋势的重要平台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首次落地武汉,多项数据更是刷新行业历史,呈现出诸多中国酒业面向未来的新思考和新气象。
2025年,在酒业的震荡周期中,如何挖掘并把握机遇、穿越周期,成为业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届酒博会聚焦年轻化、数智化、国际化,为酒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针对行业痛点进行了深度剖析,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
汇聚酒业巨头
多项数据刷新行业历史
本届酒博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创意之新,前所未有。
展览面积超6万平方米,吸引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知名酒企参展,带来近万款酒类产品及百余种地方特色美食。
从参展人员来看,国内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等头部企业的200+酒企董事长悉数到场,是酒博会举办以来最多的一次。同时,汇聚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领馆代表及1100多位酒类大商,共同探讨全球酒业的发展趋势与合作机遇,国际化、厂商对接较以往更上一层楼。
办展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展示,覆盖啤酒、白酒、果酒、露酒、黄酒、洋酒等所有酒种,并延伸至上下游供应链,为行业提供了一个纵观全局的绝佳平台。
本届酒博会旨在搭建产业与市场对接平台,推动酒类消费提质扩容,展现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除对接厂商外,也在给酒企与消费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出了力度空前的惠民活动,共有106款酒博特许产品推出特惠价格,优惠幅度在20%至60%不等。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肯定道,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武汉举行,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模式的酒业同仁提供了平等对话、深化理解的绝佳机会;二是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多元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在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看来,参与酒博会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的认知,为拓展两国双边合作、增进民间情谊奠定基础。当下克罗地亚旅游市场回暖,中国市场对其葡萄酒等农产品需求攀升,克罗地亚愿以马可?波罗精神为纽带,深化酒业合作,推动酒业交流,传承友好精神,共促两国发展。
首落江城,激活枢纽价值
这是酒博会首次落地武汉,既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产业与城市相互辉映的生动诠释。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酒博会和武汉市的首次碰撞,是美酒与壮阔时代的铿锵共鸣,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的寻觅,一次商贸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盛会。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湛表示,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是我国酒类行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际性专业展会,既是酒业交流和展示成果的风向标,更是链接全球产业链共促消费升级的合作伙伴,“把主场地放在武汉,是酒博会对武汉在国际消费领域地位的高度认可”。
湖北省白酒市场规模约350亿,武汉占比过半,武汉还是全国重要啤酒生产基地,是中国酒业版图中的重要拼图。对于鄂酒来说,酒博会在武汉举办也是发展的重要契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消费潜力,未来或将成为酒业发展新高地。不仅给酒企、酒商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鄂酒走向全国化乃至国际化打开了重要窗口。
武汉市人大副主任林文书表示,武汉是有品味的消费之都、有活力的产业新城,未来武汉将与行业共育产业创新之树,鼓励名酒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武汉成为酒业创新的试验田。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与国内外名酒品牌一起,做大做强中部大市场。
名酒论道
校准新周期,共情赢未来
在“世界名酒·共享荣耀”——共生、共情、共享世界名酒价值大会上,世界名酒企业、产区纷纷“提案”,为酒业新周期建言献策。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与消费者“共情”,才能讲好中国白酒新故事。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以深邃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经验,把脉中国白酒国际化,他表示中国白酒走出去首先要在酿造过程中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口味上要创造适合外国消费者的口味,营销上学习国际名酒的营销手段,向外国人讲好中国白酒的故事。借鉴中国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把中国的电动汽车、中国家电推向世界的经验,拓展国际市场。他强调,当下中国白酒走出去拥有巨大机遇,上一个大的台阶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宋书玉所说,美酒消费正从传统的社交分享,转向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场景,无论是“悦己”的独酌静谧,还是“悦人”的欢聚共鸣,其核心都是情感的投射与连接。
著名经济学家、深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前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从经济角度看,随着流量逝去、风口黯淡,进入“供过于求”的存量年代,分化已经成为消费常态,唯有共情才能抵达消费者内心。酒业特别是白酒,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帮助消费者构造更美好的生活,让生命更为丰富、更有情怀、更具价值。酒业没有生死存亡的问题,且在饮料行业还存在创新升级的潜在机会。
那么,企业如何做到与消费者真正共情?在产区会客厅与巅峰对话环节,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围绕企业创新的成功经验、永葆活力的秘诀等方面提问,国际知名产区、名酒企业现身说法,从政策引领、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分享经验,为行业提供参考借鉴。
在名酒企业看来,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拥抱年轻化、国际化、数智化。
刘淼
梁金辉
汪地强
姜宗祥
耿超
孙爱保
王楠波
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表示,品牌创新是企业的必答题,本质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一场持续的双向奔赴。这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从产品的研发到品牌的传播,再到用户的体验,全链路进行系统性创新。泸州老窖在创新实践中牢牢把握住三大核心,即产品创新必须建立在卓越的品质根基之上、品牌创新围绕“共享美好幸福生活”展开、建设强大的创新保障能力,让品牌活力不仅有爆发的热度,更有持续的韧度。
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表示,古井贡酒提出“中国酿,世界香”,在产品方面,应对态度、价格、选择的“三理性时代”,古井贡酒主动求变,推出“古井轻度”系列,倡导轻度、轻饮、轻生活,正式开辟酒业“轻养新生态”赛道,并且研发了“神力酒”等融合中医药理念的健康型产品。文化上大力创新文化表达,从特约春晚到首创“三贡节”,从冠名高铁到开展“全球读亳”活动,古井致力于让传统“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以文化破圈推动品牌出海。
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围绕如何把文化内涵转化为习酒在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品牌识别度进行分享,他表示,产品价值是习酒的立身之基,消费者价值是习酒的成长之脉,伙伴价值是习酒的发展之翼,文化价值是习酒的灵魂之光,社会价值是习酒的担当之责。习酒将“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价值主张贯穿于企业方方面面的行动,建立与消费者、伙伴、社会共生共荣的核心纽带。
随着消费场景的变迁,中国酒业正打破旧范式,黄酒、啤酒、露酒领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越发多元的饮酒样式正在改变酒行业的业务格局。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宗祥表示,积极拥抱聚集消费者的即时零售是时代之选。青岛啤酒得到了全球120个国家消费者的青睐,以创新精准地契合消费者需求变化,创新产品、玩法、将工厂改造成啤酒博物馆,这源于长期的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企业的基业长青。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耿超表示,U8的成功源于精准把握了“国货潮流”与“品质升级”两大长期趋势,并通过供应链标准化、全国大单品策略及价格体系管理,最终实现U8的成功破圈。
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爱保表示,在新时代,黄酒重点要讲好三个故事,即讲好黄酒“好喝、好闻、好暖”的故事,通过解决“上头”痛点、创新调饮方式及传递温润养生价值,推动传统酒种焕发新活力。
劲牌有限公司总裁王楠波表示,劲牌的增长得益于两大核心动力,一是国家“大健康”战略带来的发展红利;二是“较高性价比”的鲜明标签精准契合了市场的理性消费需求。劲牌以高性价比和健康内涵为核心,通过透明工厂直播、调饮文化创新吸引年轻及女性用户,并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大健康赛道,践行“做少做小做精做专做好做久”的生存观。
产区协同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国内代表产区分享了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协同与生态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实践。
闫文昭
连向红
睦百瑞
山田智子
毫州是酒都,也是药都,作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毫州市政府副市长、秘书长闫文昭分享了“产城融合”的经验,表示通过加速古井集团智能化改造,实现“酿造+文旅+科技”协同发展。
莆田建成了亚洲领先的啤酒制造基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莆田市政协副主席连向红介绍了以世界级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莆田模式”的三大核心优势,即龙头引领,链式协同;创新驱动、价值共创;生态赋能、开放共享,从而推动莆田在全球啤酒价值链中,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战略支点”的角色转变。
全球视野下,爱尔兰驻华大使睦百瑞分享了爱尔兰威士忌行业凭借“传统与创新结合”实现增长的经验;日本经济协会北京代表处副处长山田智子则总结了日本威士忌国际化“不放弃、转变思路、追求忠实消费者”的关键心得。
从生产实践到政策引领,从产区培育到消费洞察,再到国际化布局,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汇聚了全球酒业与未来共荣的前沿声音。世界名酒的长远发展,终将落脚于“共生、共情、共享”的价值共识。唯有如此,方能于变革中把握机遇,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行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