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人吴亚东
以专业的眼光、踏实的作风
推动行业进步,为川酒发展提供力量。
文 | 阿锦
吴亚东:曾任四川省酿酒研究所所长,现任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协会副秘书长
价高的理由
2024年春糖,王雁专门去成都会展中心,看了看省内各个产区中小酒企的原酒报价。
她注意到了它们的变化——价格往高走的,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是“四十年以上名优老窖池产的酒”。
这不是酒厂无中生有,而是通过了“四川浓香型白酒名优老窖池认定”。认定由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发起,认定对象是省内连续使用40年及以上浓香白酒名优老窖。
这让王雁看到协会的价值,“在干这个事之前,我们想到的就是要给中小企业赋能。”
做好服务和赋能,解决成员企业的问题和困难,并提高竞争力,是一个称职的行业协会应尽的职责。
名优老窖认定工作的幕后策划人,是金三角酒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协会副秘书长吴亚东。王雁说吴亚东考虑的,是协会究竟要怎样做,才让企业感兴趣,才是企业需要的。
在此之前,他重点参与策划了川酒十朵小金花认定、原酒20强评选等等。
这些工作,给到五粮液、泸州老窖们之外的川内中小酒厂展示自身特色和实力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这一系列工作,是为了提升了中小酒厂的行业竞争力,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名优老窖认定同样如此,但这个活动的难度,甚于十小金花认定、原酒20强评选。
毕竟,这个活动涉及企业众多,覆盖面更广,更重要的是,以原酒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们,缺品牌知名度,缺人缺技术,“没啥宣传亮点”。
要在平常中挖掘出价值,并不容易,所以吴亚东需要想明白一件事:川酒的根基是什么?
千年老窖万年糟。老窖池,是川酒的根基,更是灵魂。
“我为什么要做老窖池认定这件事?因为老窖池是四川浓香白酒最核心的资源。”吴亚东这样说。
名优老窖认定,是将传统酿造资源,转化为可量化的品质标签。吴亚东试图以老窖池,去定义川酒的价值。
40年的窖泥
40年,是吴亚东和金三角酒业协会内部反复权衡定下的窖龄“入围线”。
若圈定为30年则认定门槛太低,难以突出入选窖池优势,也难以帮助酒厂形成有效的差异化竞争力;
若圈定为50年,有资格入围者寥寥无几,有潜力的中小酒厂会被排斥在外,也有悖金三角酒业协会赋能、服务企业的初衷。
以40年为准入门槛,则窖池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做出了允许国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而这激发民营经济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大量酒厂成立于那一时期。
40年光阴流转,孕育老窖池中成熟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也见证一批民营酒厂的稳健成长。
毕竟,酒厂能连续不间断生产至今达40年之久,也从侧面证明其运营稳健,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这是金三角酒业协会重点考虑的一大因素,“能获得名优老窖池认定的酒厂,大多本身都具备把生产做好,保证品质,保证企业生产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力。”
40年的门槛,既能突出老窖池优势,又不排斥潜力企业。应该说,吴亚东和金三角酒业协会对川酒产业根基,有深刻的理解。
只是,窖池的关键是窖泥,但40年的窖泥是个什么样,很少有人说得上来。
为了确认“40年老窖池”的价值,以及搞清楚优质老窖的真实标准,吴亚东专门跟赖登燡请教窖泥的问题。
酿酒大师赖登燡是金三角酒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对窖池深有研究,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窖池状态。
他从色、味、手感三个方面,用11个字,就总结了40年老窖优劣:乌黑、皮蛋香味、滋润不刺手。
“好的窖泥一定是黑得发亮的乌黑色,而且分布均匀,新窖多是黄土色;书上说老窖泥的复合香气突出,其实就像是皮蛋那种特殊香味。”赖登燡说,“手感滋润为上,柔顺又不能太绵软,绵软泥里缺乏空气,微生物就长不好。”
取窖泥的工具有点像洛阳铲,一铲下去,窖池横切面的窖泥状态一目了然——尽管窖池每年都要缝缝补补,但好的窖泥越往里走,颜色越深。
优质老窖泥之所乌黑发亮,是因为大量微生物会随时间而代谢、碳化。王雁拍了大量不同酒厂窖泥的照片,那些好的窖泥碳化形成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
五粮液来了
川酒龙头是六朵金花,腰部企业是十朵小金花,往下就是原酒20强,以及通过名优老窖池评定的酒厂。
“通过名优老窖池认定的企业,就是主干上生长的枝叶,这样川酒的架构就出来了。”吴亚东说,“帮助企业做好这些事后,他们(市场)会来主动找你。”
其实开始的时候,金三角酒业协会心里并没有底。王雁说:“我们想能有四五十家来参加,就很可以了。”
川酒龙头是否有意愿参与,在当时是个未知数。若龙头们不认可,名优老窖认定的含金量会大打折扣。
好在五粮液来了,之后舍得、水井坊也报名参加。显然,这些大企业清楚窖池之于浓香的意义,更看到老窖认定工作的价值。
“五粮液报了名,我们心里一下就踏实了,”王雁说,“而且五粮液加入之后,内部(报名)数据很快就起来了。”
五粮液的带头作用很明显,文君、江口醇、丰谷、叙府这些川酒的十小金花企业,原酒20强企业先后报名,仅第一届认定工作就吸引了160家企业参加。
中小酒厂与五粮液、泸州老窖们相比,品牌、技术、人才、市场均不占优势,但窖池却是彼此共同的基因。这个活动,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大企业那样的名气和影响力,但默默酿造好酒的老窖池,是自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酒厂的积极性超出预期,各个产区酒协也很支持。金三角酒业协会最初推演认为,最支持的产区应在宜宾、泸州两地,却没想到最先回应的是绵竹产区。
相比川内其它产区,绵竹的酒厂少,规模也更小,而名优老窖认定,正是在平凡中挖掘出它们最大的闪光点。对绵竹来说,金三角酒业协会发出的那份认定通知,是瞌睡了有人递枕头。
金三角酒业协会原本制定了申报表格,绵竹产区在此基础上,还额外增加了一部分要求,使整体更加细致周全。在初步审核辖区内酒厂的资格后,由绵竹的酒协统一报送至协会。
越来越多的产区酒协开始重视这件事,“宜宾也是酒协统一申报,泸州的酒厂最多,它们的酒协也很积极。”
窖池成为名片
“经过认定,我们发现四川的老窖池非常好,甚至很多小酒厂都超出想象。”吴亚东这样说。
就此来看,中小酒企缺乏的不仅是品牌、人才、技术,更缺乏一种将自我优势转化为市场语言的能力。
基于此,吴亚东为名优老窖认定,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市场叙事体系——
窖池一旦通过认定,会获得专门的身份编号,金三角酒业协会也会为此颁发证书,并树立纪念碑。
“碑可以立在窖池旁,也可以是在酒厂核心的地方,成为一个打卡点。”王雁说。
树碑有纪念的意义,却不仅仅只是形式,而是将窖池的价值具象化,使传统工艺具有可感知、可传播的商业价值,“成了酒厂最大的亮点”。
因为负责老窖认定的具体工作,王雁经常收到酒厂的微信,有确定现场评审时间的,也有问评审结果的。
很多酒厂迫不及待地跟合作经销商们分享了这件事。市场嗅觉敏锐的商人们很清楚,老窖评定让他们有了可以讲的故事,可以说的由头,甚至对开拓市场,促成交易有帮助,都希望协会能尽快出结果。
那些正在设计新产品的酒厂,反应更迅速,“就等着通过之后,把编号、认定结果都印上去。”
毕竟,通过认定的企业,不仅能明确自身优势,还能向市场传递“稳定生产”“品质可靠”的信号。
可以说,名优老窖认定,成功地将“老窖池”这一川酒共同的基因,或者说最基础的资产,转化为可传播的故事,转化为中小酒厂的市场竞争力。
专家也有收获
为了避免“人情评审”,保证流程的公平公正,金三角酒业协会每进一个酒厂,都会组织三名或以上的专家到现场。其中只有一人是本地人,其余均来自其别的产区。
专家是义务参与,积极性却很高。王雁说,因为协会车辆有限,“有的专家是自己开车带着我们同事到处跑,有时一天要跑十多个酒厂(评审)。”
受限于资金实力和行业人脉,中小酒厂,尤其是小微酒厂,很难接触到行业头部专家资源。金三角酒业协会组织的此次活动,给了酒厂一次集中性获得专家资源支持的机会。
酒厂自是虚席以待——不论是工艺优化、品质提升,还是风格定位等,专家们有时看似随意的一句点拨,往往能精准解决困扰酒厂多年的技术瓶颈。
而专家们任劳任怨,积极配合金三角酒业协会,除去认可老窖认定这件事的行业价值外,还在对他们认为这件事有益于自身专业的精进。
每个酒厂都拥有独特且严格保密的核心技术、配方工艺、酿造技艺等,大企业培养出来的专家们,很多终其一生,都局限在自家企业。
“我一辈子都在自家酒厂,一辈子看到的都是自己酒厂的东西,我们不太有机会走出去看到其他好的经验。”一位参与老窖评定的专家这样说,“但中小酒厂有自己做得很好的操作,值得大厂学习。”
老窖池认定,让专家们一次能看到大量酒厂的不同的操作,不仅打破其认知边界,也拓宽了行业视野。于他们而言,下酒厂都将有不小的收获。
李东是原酒20强企业之一“蜀之源酒业”的的总工,也参加了名优老窖认定工作,他是成都产区专家组组长。他说得很直接: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因为很多小微酒厂,同样做得很好。我们也需要看到大量的(窖池)案例,也能得到提升。
在吴亚东看来,只要是把心思都花在如何搞好酒厂这件事上,“就都非常珍视这样一次机会。这件事,企业、行业认可,专家认可,都有收获。”
做精的生存智慧
名优老窖认定映射出来的,是他对规模崇拜的反思。在吴亚东看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精。
早在20年前,吴亚东就对规模扩张陷阱有深刻感知——
他和杨官荣曾为山西一个酒厂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当时,这个酒厂一年大约只能卖几十吨酒,最多也只有一百来吨,“为此杨官荣经常十天半个月地守在那儿”。
他们将酒的品质提升上去,这个酒厂第一年就卖了近3000吨,第二年6000吨,到第三年9000吨,“第四年就死了”。
迷恋规模与坚守品质,彼此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吴亚东很遗憾,“他们觉得我们的技术没什么,很简单就能弄好,从来没有想过慢慢发展”。
“慢”不仅关乎品质,还包括企业人才队伍、企业组织架构等层面的打磨建设。
“当选择扩张,又或引入投资加大规模,企业现有的团队、人才,甚至老板本人的素质,是否跟得上扩张的步伐?”吴亚东这样说。
这是中国当下大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根本困境——当追逐规模时,往往伴随品质控制松懈、管理能力透支、团队人才建设滞后等问题。
当中小酒厂表达引入投资,做大做强的野望时,吴亚东会道出一个残酷的真相:有资本进来,是否还有你的位置?
在吴亚东看来,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方向,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方向,它们不一定需要每年都有增长,“专精特新”才是发展方向。
“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能生存下去的道路,我们也希望做一些事,能让他们生存得更好。在保住生存之后,再稳步去上新的台阶。”
老窖池认定的深层意义,是协会为企业找的一条“做精而非做大”的生存之道。它让在中小企业在规模崇拜时代,能清晰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我们搞老窖池(评定),是想帮助中小企业,让它们充分讲好四川浓香窖池的故事。讲好(窖池)就能讲好体量,就能讲好酒生产,毕竟有多少好窖池,就能生产多少好酒。”
后记
早在任四川酿酒研究所所长时期,吴亚东就敏锐地意识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由此牵头开展白酒评委培训工作,近三十年间为行业输送了上万名专业人才。
也是吴亚东所在的研究所、协会,率先开创老酒收藏培训,在收藏市场尚未成熟时,为行业埋下品质认知的种子。
如今,那些曾接受培训的学员,有的已然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名优老窖认定,让行业重新审视老窖池的价值,但吴亚东及金三角酒业协会对川酒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仍在持续,包括持续推动名优老窖池相关团体标准建设,试图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让川酒的根基更加坚实稳固。
吴亚东的实在,在他始终如一地深入产业肌理,以专业的眼光、踏实的作风,推动行业的进步,为川酒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力量。
【注:文中王雁为化名】